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爱因斯坦关于学校教育、劳动和行动、成绩和推动力、爱心和社会责任、工作乐趣和创新精神、课程和教学法、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理念、论述和谈话,探讨了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今天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过程教育     
一 教育几乎贯穿着每个人的整个一生,因此任何人生经验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从过程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虽然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对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做出区别,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分离开来。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他们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过分强调这部分教育的不同,会妨碍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更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是多种心理成分平衡协调的结果 ,而智力、思维方式与思维风格、知识、人格是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成分 ,这是由创造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 ,创造对这些心理成分的品质也有特别的要求和规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论述物理思维的定义,并以一系列实例分析基本物理思维形式在物理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人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上,古代和今天有着很大差别.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注重“根本智”的培养;今天的教育,更强调一种外用的学问,即只注重“差别智”的培养.由此导致古今教育在效果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今天学术大家没有民国时候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骆明的教育随笔表现了浓郁深厚的忧患意识及其独到的教育主张,笔触所及每每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他在认识上的感悟和看法,其借鉴和参考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者必须兼有良善的动机与高明的策略,才会成为之于良善目的的良善手段的运用者和之于良善结果的良善过程的创造者。良善的动机是教育者的善意,根底上是教育者爱的意志;高明的策略则是教育者的智慧。爱和智慧统一之后,教育中的爱就成为智爱,教育中的智就成为爱智。智爱,是爱的一种境界,此境界与任何刻意的机智和灵巧没有关系,根底上是爱者精神世界发展水平在爱的实践中的显现。对于教育者来说,智爱必是领会了爱的真谛和教育的真谛之后的爱意与爱行。爱智,是一种人文性的智慧,是教育智慧整体的一个侧面,它可以从人性的善端和人道主义的原则中寻求启迪。  相似文献   

9.
意会知识的传承已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是一种悟性思维,它通过“立象尽意”等方式,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来“说不可说”、“传不可传”,实际上蕴含了意会知识传承的机制与途径。在“象思维”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立象”、“以言筑象”、“以象筑境”、“境中蓄意”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以象尽意”、“境以扬意”,能更好地实现意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中,出现了偏差心态,把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人在社会上的贡献大小变成了不同专业知识的价值大小,完全忽略了知识作为经验的、内在的、个人的性质;出现了离题行为,把一个情境性质的和偶发性质的经验问题变成了一个一般性质、普遍意义上的先验问题.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排序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虽然它受到了公众意识和社会风尚的影响,这也正是该追问对于教育改革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对个体智慧的培养是传统学校教育比较忽视的一个主题,也是国内研究的薄弱领域;探究斯腾伯格最近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论并综合国外大量最新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只注意培养个体的认知技能是不够的,同智慧有关的技能对个体的成功同样重要;学校教育应该重视个体智慧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智慧培养的内容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在科学哲学、人才学、教育学等方面也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在他的人文教育思想中,将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精神作为学校的最高目的,人的和谐发展与人文精神养成,远远重于专业训练,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都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从某种意义说,取决于教育者的辩证思维方式。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教育实践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去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进程。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情与理统一、文化知识与文化人格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时不可或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于知识领域成为工具理性主导的市场,客观主义的科学标准成为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唯概念思维成为人们思维的“意识形态”,致使人文教育在整体上深深陷入唯概念的、唯理性的思维洞穴之中。出路在于立足于知识的“默会维度”来理解人文知识的特性,探索出符合人文教育特点的理论和方法。被忽略了的中国传统人文精髓———“象思维”———正是当代人文教育需要承继和复兴的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图像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的重要标记,它意味着感性思维地位的上升,不仅如此,图像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也促进人们对人的心理进行新的思考.图像成为当代儿童重要的消费品,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方式,也改变了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在洞察图像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的基础上作出应对.笔者对学校教育目标作出审视,认为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感性能力、整体的分析能力以及视觉思维能力,应对图像社会的生存、政治和思维变革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爱因斯坦看来,教育的目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的有个性的公民,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听话的机器。爱因斯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习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学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尽管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不能解决所有诉讼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但具有根本意义。诉讼过程中,独立主张一旦出现,证明责任就相应产生,既不会发生转移,也不会产生分割。推定的根本作用在于免除当事人一方对被推定事实的证明,相对方负担证明责任是因其为反驳推定事实而提出独立主张。同一诉讼过程主要表现为诉讼请求主张、抗辩主张,前者对应的风险负担是败诉风险,后者对应的风险负担是事实不被采纳。这些问题的明晰对解决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双方或控辩双方证明责任的承担及法院的正确、快速裁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思想贯穿着创新与和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必须以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前提.这体现在他的三个观点上.1.学校应当培养会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很重要,它是创新得以形成的保障.3.创新作为能力最终能够形成必须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理论只有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才具有合理性,个人只有融身于社会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且要重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具体为:一要注意从内涵、外延两方面讲清基本概念,为学生正确思维打好基础;二要善于在正面说理中借助逻辑手段来帮助学生辨识错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三要重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以清除他们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的革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育领域内许多问题的解决 ,也要靠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和更新。思维方式恰当与否 ,是关系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