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高中思想政治试题中的“启示类”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解问题的能力。对于“启示类”主观题的作答,大部分考生要么脱离材料,不管题目要求,简单罗列教材知识;要么原理与方法论相分离,不能兼顾二者的统一。针对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作答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题型特征、解题思路、典题演示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使广大考生走出解题的迷茫,在解题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功。 相似文献
2.
覃基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Z1)
高中化学推断题是高考化学必考的重要题型,在高中化学教学环节中,推断题这一特殊的题型很受关注,属于高中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部分。为此,学生在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时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才能轻松面对学习与测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难题,轻松突破教学难点。从解推断题的思路和典型案例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推断问题展开研究,为顺应高考化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田家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4-142
“一X”类与“X来”类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这两组时间副词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时间系统时相、时制、时态三元结构理论,从句法分布和搭配选择、语义特征和表义倾向等角度对这两组时间副词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梅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3-88
殷墟甲骨中屡见"告"类刻辞,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王告神祖、臣属告王、王告臣属三类,具有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从应用场合、施动身份、所告对象三个不同角度考察殷墟甲骨中存在的"告"类刻辞,可以发现后世之上行公文和下行公文在殷商时期即已萌芽并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5.
6.
阮绪和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67-71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7.
吕维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4):35-43
《瀛奎律髓》“登览类”诗歌多以人文景观为登览地,内容丰富多样,景物描写多以俯视的视角作鸟瞰式的整体把握,诗歌风格以豪迈悲壮为主;“山岩类”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游览地,内容较为单一,多以平视和仰视的视角、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诗歌风格以清丽闲淡为主。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方回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将“登览”与“山岩”细致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别,体现了《瀛奎律髓》的“诗格”性质。 相似文献
8.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的自我表现上升至“我们”的即“类”的自我表现。这意味着,只要“我”把生命投入到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将反哺“我”,并使之朝着真正“类”的自我前进。 相似文献
9.
高清海先生认为,人是哲学研究的真正主题,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突破了传统物种观点的限制,实现了认识人的根本转变.人的历史发展要依次经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类本位这样三个发展阶段,这同时也就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形态,人只有经历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真正达到人的自觉的类本位阶段,人的自我意识也才能达到充分的自觉.高清海先生关于人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类哲学”理论,它作为成熟形态的人的成熟理论体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达到充分自觉的状态.“类哲学”理论是高清海先生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解读,它的提出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冰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26-130
“致使”类兼语句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代表性句式之一,在句法结构层面表现出的显著特征是致使动词可以相互替换且句义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在语义结构层面的特征是具有双重语义结构,且句中的致事和结果分别具有[-自主性][+使因性]和[-可控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致使”类兼语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句式误用、成分误加、成分遗漏和成分误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程碧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3):125-128
《朱子语类》是宋儒语录中的重要文本,汇集了众多独具语料特色的理学词汇,体类词群便是其一。论文以语义场理论为依据,分析《朱子语类》体类词群的词义所指,探求体类词群的文化旨归,进一步考察体类词群所呈现的经典阅读观,为今人经典阅读活动提供文化参照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语言中,和食物相关的“X界”的生成方式除直接构词外,还有缩略与杂糅、合并与简称、谐音构词、仿拟构词和类推构词五种。“X界”的构词能力强,涉及范围广,偏重双音化和多音化,具有即时、细化、丰富的特点。“X界”的语义色彩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活泼。“X界”中蕴含着群体心理认同和个体情感的社会心理,带有时代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增强“两课”教学改革紧迫性、自觉性的前提,“两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考试方式的创新是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主体型学校管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所决定,是管理科学演变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主体型学校管理”的特征: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李春霞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65-66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所以"绿"类词语也并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颜色,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介入,"绿"类词语内部结构和外部含义都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肖方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5-58
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三书说"理论,对传统"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本文以时间为纲,对相关理论家主要观点做出阐释,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北京话“特”类情状副词主要包括“特”、“特地”、“特特”、“特意”、“特为”等5个。“特”是“特”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特”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在“特”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特地”、“特特”、“特为”、“特意”等副词。但是,真正与“特”形成竞争、替换关系的是“特地”“特意”;“特特”、“特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8.
“确定范围、落实主体、定题型”,是我们解答高中思想政治的三部曲。从中可看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试题的解答中,“落实主体”是我们要抓好的必要环节。这是因为政治试题中的“主体”,是我们寻找答案的主要切人点和突破口。正是据此,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中的“主体”,进行逐一搜索、定位,以便帮助广大考生能轻松扣准解题的切入点,找到得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论述古楚国的“嚣类”官职在周官或者其他国家的官职名称中都没有出现,是楚国自己固有的、独创的一类官职。其权力有升有降,权力最大时超过令尹,以军事职掌为主。指出楚国历史上的有名战将也多出自“嚣类”官职的职掌者。对于“莫嚣”和“莫敖”二者的写法,传统多认为应用“莫敖”,但诸多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显示,“莫嚣”或许才是古楚国使用的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历史叙事在新时期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遭到了质疑和挑战。“历史”本身的虚构性和文本性特征使得作家无意于再建构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对历史客观真实性的追求,从而在文本中渲染了一种非理性主义色彩;同时,作家注重自我对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关注个体的命运和价值,表征了一种经验理性的反思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