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爱上课了     
姚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上课时,她总是把我们从愁眉苦脸的悬崖中带到快乐的顶点。我爱听语文课了。因为她总是在语文课中让我们活学活用,还加入许多成语典故、传说、中外名人故事,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再加上她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书本中的“又一村”。有一次在课堂上讲“争先恐后”这个词的意思时,他突然问:“10+10=?”这时,同学们刷、刷、刷地都把手举高了,还惟恐老师不叫自己,拼命地举高,小声地叫道“我!我!”。老师突然笑了,然后用体会的目光看着我们,说:“同学们,现在知道‘争先恐后’的意思了吧?”我也爱上数学课了。她用做…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国古代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之说,其中的“爱”就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情感爆炸了,可以推翻一个王朝,可以赶走凶恶的占领者.情感教育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情感的感染性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感染,是促使学生把知识、道德标准转化为信念、理想、世界观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中学语文课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语文课中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同学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那同学属于后进生那一类,抓耳挠腮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问老师:“是不是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到快乐。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其次,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让学生爱学;第三,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快乐。总之,让学生从“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语音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双方对此都不免有枯燥之感。如何使学生爱学爱听、並能迅速理解掌握呢?我想,采用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形式,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听,而且可以“演”、“作”,从教学活动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教师不仅是讲,而且还要“组织”和“导演”,把单纯  相似文献   

7.
“网络课”到底是怎样的概念?“网络”是多么浩瀚的概念,而一节语文课,却又是如此的精短!这一节语文课到底应该如何呈现?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学步骤怎样?教学模式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弥散开来,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这方面的资源,可以说,是在一种被动和痛苦的状态下,我不得不开始了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让学生不怕作文,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随机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爱”的呵护,“心”的引领,“情”的激发。  相似文献   

9.
看韩剧《完整的爱》,女主角夏英爱由韩国“第一美少妇”金喜善主演。十年前,做家庭教师的英爱遇到比自己小三岁的学生朴斯宇,被斯宇深深爱上,为了和她在一起,他不惜与自己的显赫家庭决裂。因此她被当做“狐狸精”敌视,得不到婆家的认可,甚至一直想让她和斯宇离婚。  相似文献   

10.
歧义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歧义的性质所谓歧义,是指同一语言材料的意义不确定、可以作出不同理解的现象。例如: (1) 爱孩子,象妈妈。 (2) 他们制造材料,无限上纲,把九十五岁的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打成“黑旗”。例(1)可以理解为“爱孩子如同妈妈”:也可以理解为“爱孩子的原因是由于孩子长得和妈妈相象”。例(2)的“九十五岁”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有爱的需要,但却不一定知道如何去爱。因此,教育关注人爱的需要,教育以爱为目标,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学会理解爱,成为一个能够创造爱、获得爱的人。于是“爱是什么”“如何去爱”合乎需要地成为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很多家长和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假期英语的学习,如何利用暑假开口说英语,学会用英语,并爱上英语?让我们结合2006年“乐宁”暑假课程设计,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供专业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阅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过的课文 ,丰富学生的词汇。如果学生没有一定数量的词语的积累 ,就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而读书则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去 ,变成自己的语言。那么 ,语文课上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 ?在 2 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范读引路 ,给学生做榜样。小学生善于模仿 ,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的“范”是示范的意思 ,应该语音准确 ,富有情感 ,使学生佩服 ,愿意模仿。根据教学实际 ,可以范读全文 ,也可以范读一段话、几句话 ,甚至一…  相似文献   

14.
“理解”一词,在当今社会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售货员与顾客、干部与群众、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等等,各行各业内部存在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无不都说需要“理解”。公认的“理解万岁”不胫而走,成为人们交际的口头语。揣摩这里“理解”的意思,是了解、谅解、词情、支持的意思。但是,语文科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是什么意思呢?“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使学生“理解”呢?本文想探讨这几个问题。一、“理解”的地位《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摸索,觉得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借助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像制品对学生来说,比起课文的文字表达更有直观性、形象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课文中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画面、声响,如借助电影、录像、录音这些音像手段,就能变晦涩为易懂,化深奥为浅显。如少年闰土的形象很多非农村出身的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而通过放映录像,屏幕上展现少年闰土的一幅幅“看瓜”、“刺猹”的画面,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增强了对少年闰土的形象的理解。所以,只要教师善于搜集各种音像资料,语文课中许多篇目都可以运用。这时语文教学无疑能起到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月,阙也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文章里,我们曾多次揭示了“破碎的语文教学”和“破碎的语文教育观”现象。语文教学之所以“破碎”,是因为只看到语文课内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大块知识和语文课外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三大类知识。而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统一于庞杂的知识网络。在语文课中反映出来,以致于竟然看不到语文课就是习得语言(获得理解、表达能力)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因此,把语文课上成知性分析课,所谓知性分析课,就是指对语文课程涉及的八大块、三大类知识的分析和讲解。语文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成了“教”的课堂。这种知性分析造成语文课有讲解不尽的知识,分析不完的课题,上得极为“破碎”,因此忽视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基础上的。这个教学改革模式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定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学生的综合人格上。所谓“规律教育”是指在内容结构化了的语文学科内,通过指导学生对一批例文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得到大于单篇例文知识之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亦即普遍规律。“素质教育”是指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人格因素。“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相融相化、密不可分、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望得到同行的指正。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1概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等新知识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小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逐个认识、理解,进而发现归纳数学概念的意思。例如,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一概念教学,我将其分为四个…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在权衡,在爱与理性之间,哪一个对教师更迫切一些,怎样的表达才能把我对教育“理性”的理解陈述清楚,表达到位。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让“理性”先行。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缺少对爱的表达,像王晓春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中说的: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等等。“爱”在教育上的曝光率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可谓是抢光了所有话题的风头。凡教育的事就提“爱”,或者歌颂爱创造奇迹,或者指责爱不够、爱不当、爱泛滥。如果教育的爱能够包治百病,那么,社会就不用再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