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三代领导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育观有着共同的特征: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他们的德育观又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毛泽东德育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德育观是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江泽民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探析他们的德育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舵手,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不同、思想方法上存在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及个性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导致实践结果差距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列宁、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列宁、邓小平晚年的社会主义论,指的是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由秘书记录的几篇文章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这些著作是列宁、邓小平各自文选的压轴之作,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的,凝结着他们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两相比较,可以看到邓小平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命题,那就是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形势下,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略论毛泽东、邓小平、陈独秀和瞿秋白的编辑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和邓小平四位中共主要领导人为研究对象 ,简要叙述了他们的编辑历程 ,分析了他们的编辑特点 ,阐释了他们的编辑精神 ,力图通过对他们编辑实绩的总结来丰富社会主义编辑理论体系 ,并为今天的编辑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典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的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中的表现和影响相当突出。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千方百计地企图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把攻击的矛头主要指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首要的一条。因为他们懂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其他三项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其他三项基本原则,归根到底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并且都付诸实施 ,这体现了他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民性。但是 ,由于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及实现方式不同 ,实践结果却相去甚远。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在全党展开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是我国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内的反映。这场政治斗争的实质在于两个阶级的世界观的对立。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政治上集中地进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他们反对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在我们学校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还更加集中地攻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领导的教育革命的群众运动,反对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大搞群众运动,企图把我们学校拖回到资本主义的老路上去。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政治上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进攻是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作基础的,他们的世界观,就是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这个任务?这是我们和以邵荃麟同志为代表的“写中间人物”论者的一个根本分歧。社会主义文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是革命的思想武器。在今天,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工农兵群众,教育全国人民。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径济基础的需要,并有力地促进它的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文学也只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需要。社会主义时代的工农兵群众是革命的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他们坚决地拥护社会主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半个世纪以来名满国内外,他的著作被译成10余种语言,销售量达数百万份。苏联经济学家斯坦尼斯拉夫·缅希科夫现为《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编辑,对苏联经济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其著作亦深受欢迎。他们两人都曾从政,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们相识近1/4个世纪。为加深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了解,为把两者之间“辛酸痛苦的过去”变为“较美好的未来”,他们在1987年有计划地进行了约10天的交谈,并于1988年将交谈成果用英、俄文分别在美、苏同时发表,书名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共存》。由于知识渊博,头脑较清醒,对世界和人类前途非常关注,他们两人都较能不囿于成见和各自社会制度的狭隘利益,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两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以此为参考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 ,诸如 ,怎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主张对外开放和发展商品生产 ,提出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建设国家。透过他们探索的轨迹 ,可以看出毛泽东侧重于政策原则性方面 ,朱德侧重于具体操作性方面。他们的这种探索既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李大钊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二人不仅对社会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梁启超和李大钊虽然都对社会主义十分向往,但他们二人的社会主义主张却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既与他们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紧密相连,也与他们接纳社会主义的逻辑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理论的讨论社会主义社会自然摆脱不了商品经济这个“讨厌的魔鬼”这一现实,使苏联、东欧及中国进行已久的社会主义分配改革浪潮,至今为止都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人们或者坚持原有的按劳分配模式,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者面对现实,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出发,去探索劳动者参与社会主义产品分配的新形式,并从理论上作出符合实际的新结论。大部分同志选择了后者。首先,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按劳分配。一部  相似文献   

14.
加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力度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力的现状与成因,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各项制度,逐渐增强他们参与政治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民主和社会主义看来,本年度园桌会议的参加者,在抽象的讨论阶段都是既赞成民主、又赞成社会主义的。但是,一涉及具体问题,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焦点是支持企业自治还是支持集中计划。争论双方都坚决认为,只有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才能既保证民主、又保证社会主义。一方声称集中计划与民主相互对立,而另一方则断言自治与建设社会主义存在抵触。  相似文献   

16.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改良主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政治民主加经济民主.这种思想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主要理论来源.他们渴望用这种理论调和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协调效率与公平,处理好民主与独裁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当时的中国却缺乏民主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也缺乏民主社会主义实现的群众基础,因而其失败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季余 《中华魂》2010,(2):22-22
当年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即将陷于低潮的时候,资本主义的“领头羊”们简直高兴得难以自持,以为“莫予毒也已”.天下是他们的了。孰料好景不长,资本主义接连出现危机和震荡.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弄得他们手忙脚乱。更严重的是.不久他们即惊愕地发现,社会主义并没有被他们“不战而胜”,不单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中国傲然挺立.而且就在他们的萧墙之内,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18.
“大锅饭”、“铁饭碗”是我国原有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同志提出,“既然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就必然会产生同吃一锅饭、共端铁饭碗的局面”。还有的同志认为,“大锅饭”、“铁饭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对革命导师的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和发展他们的理论,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前进,把他们开拓的事业进行到底。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革命导师留给我们的遗训。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的任务,提到了战略高度,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并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世代居住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各种形式书写着自己民族的历史。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民间传说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列宁论民间口头文学》见于《苏联民间文学论集》第6页)而研究他们的这种世界观,了解他们的真正历史,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还不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份,”(《列宁全集》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页)应当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的目的,只想就其“世界观”中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因素作一初步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在哲学精神方面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