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父亲的生日     
汪萍 《老友》2009,(12):19-19
转眼间,父亲已步入古稀之年了。这之前,我同弟弟曾几次商量要给父亲做寿,可父亲就是不同意。父亲不同意我们为他做寿有他的理由。父亲年幼丧母,生活贫困,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准确的出生日期。所以,从儿时起直到现在,他都没有过  相似文献   

2.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希望     
暑假快结束了,全家人还在为我这学期的学费愁眉不展。有人劝父亲到村里打报告申请特困,有人劝他到学校申请减免,父亲只是摆摆手,说:“我去转转,我去转转。”  相似文献   

4.
张奉连 《新少年》2012,(Z1):30-31
母亲去世后,父亲为我申请到在美国加州圣荷西中学就读的名额。同时,父亲在电话里委婉地告诉我,他为我找了一位新妈妈。2008年圣诞节前一天,我到了美国。我的新家在一幢别致的公寓楼里,刚进门,就见从厨房里走出一个外国女人。父亲忙说:"她就是丽莎!"我意识到,眼前这位褐色头发、蓝眼睛的女人就是我的洋继母。  相似文献   

5.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6.
5岁那年,镇里来了个马戏团。父亲得到消息,就急忙带着他去看热闹。到那里时。才发现演马戏的人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父亲就把他举起来,骑在自己的脖子上。那场马戏,足足演了两个小时,他看到过瘾处,禁不住在父亲的头顶上手舞足蹈。散场后,他发现父亲比他还要高兴,在回家的路上逢人便说这场马戏演得好。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记事起,就看 着父亲是怎样勤奋地写作 和绘画,渐渐地,随着年龄 的增长,我才明白了其中 的意义。要谈他的墨竹,先 谈他的文学,他认为一切 艺术都是生命激情的流露。 父亲有他独有的思想,他 的爱国主义来自於他对自 身生命的崇敬和热爱。他 花费了20 年写就的长篇小 说《将军河》着重描述了他 所反对的奴隶主义。父亲认为, 一个被侵略被奴役的民族,民族 的人性的解放必将在民族战争中 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冲突的先驱 者,必然是悲剧性的。然而生命 的快慰,恰恰是在这种悲…  相似文献   

8.
韩寒 《可乐》2010,(5):60-60
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患有肝炎,退学了。他通过自学,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和摄影,我受了他很大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没有受他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宁 《社区》2005,(15):59-59
不晓得天底下的父亲有多少类,反正我的父亲是属于沉默的那一种。从来没看到父亲做过什么慷慨激昂的事情,甚至从没抽过烟,唯一的嗜好就是每餐喝一小杯酒,就连做生意,都做小本的,而他那被岁月削瘦了的身子,更好像一阵轻风就可以吹倒。父亲总是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从不跟人计较长短。我10岁那年,家里要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房,村人却百般刁难,父亲便揣上几包好烟,一家一家地串门说好话。村长的儿子在路上碰到我,故意欺负我,一拳把我擂翻在地,他也被我一石头打得直不起腰来。胆战心惊的父亲操起一根黑亮的棍子把我狠揍一顿,并唯唯诺诺地哀求找上门…  相似文献   

10.
肖良 《老友》2011,(12):6-8
滕代远特招的小红军 1917年.池道生出生在会昌县凤凰岽乡白竹村(现属文武坝镇)。他7岁那年,母亲就过世了。他父亲池上秀是个秀才。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道是一年年衰落,家里原有的一些田产和木梓(油菜)山陆续被地主霸占.父亲就靠外出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由于父亲经常外出.池道生兄弟5人从小就成了村里的流浪崽,经常遭人白眼。  相似文献   

11.
梁勇 《可乐》2008,(12):34-34
他生性顽皮,经常打架斗殴。每次在外面惹是生非之后,他回家必定要受到父亲责罚。时间一长,他习以为常。因为打架,未成年的他被送进了劳教所。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他出来了。劳教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朱晖 《可乐》2010,(5):35-35
少年时期,他便展示出过人的足球天赋。一次,父亲带他到当地的一家足球俱乐部玩,恰逢俱乐部组建少年队,就请求让儿子试试。教练拒绝说:“他只有五岁,太小了,并且那么瘦弱,不合适。”父亲再三请求,教练无奈地回答:“那就试试。如果有人踢他,我随时把他换下来。”他没有被换下,因为他第二次得球就连续过人,直至把球送进对方球门。教练当即录用了他。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3,(7)
——"我父亲很厉害,他一定要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三角同盟’。"——"当时我父亲非常火,一气之下就把徐树铮的副司令撤掉了。"——"我年轻时很佩服汪精卫呀,年轻的革命家嘛!"齐燮元和卢永祥,他们分别代表直系和皖系,已经开火了,江浙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当时就宣布,他说我呀,不能看到他们各个击  相似文献   

14.
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高峰身为著名爱国港商、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的二公子,曾智雄对父亲从小就顶礼膜拜。在他的眼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父亲在他面前就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两次碰见他。 第一次,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正在恍惚间想象着,就被两个身影打断了。老太太死活拽着他,要给他让座位,他羞红了脸,就是不坐,僵持了好几个回合,老太太说,你不坐,我就下车了。他才坐下。  相似文献   

17.
他是位音乐爱好者,同时对天文学也充满兴趣,一有空不是沉浸在音乐里,就是对着天空发呆。因此,在同学之间,他被视为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朋友,比他低两个年级的一位金发男孩,就经常到班里来找他,因为他父亲是图书管理员,金发男孩要通过他借一些最新的电脑书籍。  相似文献   

18.
小笑话     
丈夫上网入了迷,有一天家里有急事,妻子要找他回来,可他就是不回。儿子说:“妈,我有办法。” 儿子知道父亲的网名叫“粱山伯”,他急到附近的网吧上网发一条信息:“梁山伯注意,青竹巷9号(家庭地址)有祝英台找”。不一会,父亲果然就赶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老人。生活上极其将就,一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只要有时间,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我们兄妹几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早早失学,连中学都没上成,“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能全考上大学,不能不说得力于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 父亲爱读书,有时又过于书卷气。“文革”中也就是顺理成章地不合时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革”初期,母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押到学校批斗。当时的父亲却似乎胸有成竹般地冷静,他让我们围坐在他身旁,拿出一本小册子,以肯定的口气说,中央号召红卫兵要文斗不要武斗,你妈不会有事的。可事实却是母亲被打成了重伤。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