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外学者关于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文化等。这些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政治因素影响了西方学者的研究立场;(2)研究资料的缺乏导致研究方法长期受限;(3)仅以中国自身为研究重点,较少研究前苏联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国际冷战格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相对隔绝及西方学者本国利益等因素导致上述研究特征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2013~2014年政治文化的国外研究基本反映本年度国际政治中发生的时事热点和重点,也生动体现了国外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观。这两年国外政治文化的规模与政治学传统分支领域相比依然较小,研究者以美英学者占主导,其他国家地区学者的成果相对分散,可以分为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研究、历史研究和关系研究,呈现如下主要特点:研究内容注重传统领域的现实研究,研究方法注重交叉学科应用和精致化,研究视角侧重欧美国家的自我关注与反思。鉴于上述情况,国外的政治文化研究需要顺应全球治理环境转变而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也需要在专注于研究方法的多元与精致的同时加强和深化政治文化的基础性研究,还需要增加从全球治理视角和文化价值观多元视角切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鉴,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尝试反思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未来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3.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为什么没有对比较政治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42份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定量分析指出:首先,由于有关中国学研究成果大多倾向于发表在区域研究刊物上,导致这些成果与其他学科领域相隔绝;其次,这些研究仅围绕以中国政治为唯一导向的话题展开,失去了广阔的比较视角的潜力;最后,西方比较政治学似乎已陷入所谓的"民主棱镜"(democratic prism)之中,使得比较政治学研究在方法和概念层面存在既定框架,进而影响相关研究者,导致这一领域的学者难以适应有关中国崛起、发展及与之相伴的改变学科传统观念的争论,并限制了学者对比较政治学核心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和中国学者的政治社会论述中,现代公共领域概念涵盖了政治公共领域、文化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独立性的论题,其中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最为切近。中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构建蕴含着三个依次递进的价值原则:基于利益纽带的工具性价值,在自主意识与伦理责任之间达成均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以及基于"健全的人道主义"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表现为冷战后兴起的借鉴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超越传统的安全理论本体论假设、研究对象与议程的新安全研究.影响较大的欧洲学派与美国学派虽然研究风格不一,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呈现出整体的理论特征:以社会实在为本体论基础,运用结构-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研究路径,借鉴社会学概念来组建自身的概念系统.西方国际安全社会学视角研究充分体现并有力地推动了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并产生了较大的现实影响力.该研究在理论的系统化、实证分析的多样化以及研究队伍的多元化上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徐晶 《社科纵横》2008,23(6):56-58
政治发展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新兴概念,因其重要而引起东西方学者广泛关注.而东西方不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为政治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语境.本文立足分析政治发展在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认定与共同认识、政治发展在中国语境下的一般体现与逻辑思路,通过比较不同语境下政治发展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不同语境下政治发展的联系与融合.得出政治发展的概念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当下韩国学界的中国学研究过于强调学术性,因此时效性和务实性便成了问题。众多主题的分析焦点都放在过去的内容上,即使是现实性问题也都慢一拍;中国学研究领域偏重于语言文学,而忽视了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国学研究需要加强对中国地方的研究,不要只关注中国的中央和中心城市,更要加强对地方的现实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在韩国的知识界存在,在中国的知识界同样存在。中国学者在面向西方,包括面向近邻韩国时,也同样缺少对对方当下问题的了解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研究视野。因此,韩国学界的中国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直接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式,而是要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上升到学理层面,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中国社会及其制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公共理性的建立与诉求的不成功,加之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与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分离,导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实际运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决定了其理论的特点和表现形态.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制度性功能、成功意识形态的特征、在维持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学者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主要涉及意识形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内在机制及功能限度、意识形态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等.此外,学者们还对诸如意识形态起源、意识形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意识形态成本等问题做出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诠释.总体而言,我们对于该理论引介和阐释较多而应用较少,其实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弥补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理论重政治与社会功能而轻经济与管理功能的不足,可以用其来分析中国很多的现实问题,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政治人类学为视角,评介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人类学学者对工人、农民、妇女等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弱者的生存处境,重要的是还展现了底层民众(如工人,第三世界的农民、妇女)与政治权力、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有益于丰富政治人类学对政治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七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立法、执法实践及法学研究等视角考察,可以发现影响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七个方面,即(1)对国家、国家机关性质、地位的认知程度;(2)经济政治体制改革;(3)宪政文化;(4)对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分治界限的认知程度;(5)立法的价值取向;(6)执法质量;(7)法学研究。把握这七大因素是健全和完善中国行政法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研究的四大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国际军事学、国际伦理学、国际法学和国际政治学四大学派,这四大学派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的同时又自成体系。本文对这四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西方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学界进一步深化此战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金辉 《求是学刊》2008,35(2):45-50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别表现为总体性批判、微观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批判三种形态.这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忽略了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批判的维度.因而导致了各自的理论困境和理论局限性.实践解释学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的批判视角,超越了以上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关于国内政治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国内政治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过去一个世纪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过去30年间的发展。其主要观点是,这个学科领域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即“取经”与“效仿”。它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本土化或中国化。不过,即使对中国学者而言,本土化也并非易事。本土化要求我们具有清晰的本土问题意识,善于从我们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现象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有意识地在思考过程中创造新关键词、新概念体系、新基本假设、新分析框架、新研究方法,最终把这种思考上升到一般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明冲突”论战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所引起的反响。第一,亨廷顿认为以宗教和精神信仰为核心的内容的“文明”是影响冷战后世界政治的最重要因素,引起了关于文明与国际政治互动关系的争论。第二,亨廷顿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将导致重大冲突,在中国学者中引发了有关中西文化能否融合的讨论。第三,在对亨廷顿的回应中,学者就伊斯兰文明的当代发展趋势和作用提出了不同现点。第四,美国国内的种族和文化矛盾是亨廷顿理论的重要出发点。第五,作者对亨廷顿观点的政策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借鉴反映了特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其观念的逻辑是从属于并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逻辑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既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的观点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美中国研究协会 (AACS)是美国唯一专门研究中国学各领域的学会 ,成立于 1 95 9年 ,原名“美国中国语言和文化教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Teachers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1 976年改为现名。协会的宗旨是 :鼓励对有关中国的问题 ,尤其是中美关系问题的研究 ;通过跨学科的信息和学术交流 ,发展中国学研究和教学 ;促进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东西方学者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协会通常在每年的 1 0月或 1 1月举行年会 ,讨论中国学研究取得的发展和政策问题 ,并传播有关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协会于 …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以下 4个方面探讨印度学者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文明与文化、政治思想、发展理论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印度学者探讨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独特而新颖 ,与西方学界的主流趋向有所不同。 2 0世纪前半叶的反帝斗争、应对冷战政策、面对发展的挑战以及后来面对全球化和霸权主义的影响———这些是印度学界形成对中国认识的背景。像在西方一样 ,印度存在着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的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些与西方观点相类似。然而 ,历史经验、文化背景以及有关印度转型模式的斗争还是给予整个印度学界 ,特别是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一些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