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臧克家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有影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的诗论,内容相当丰富。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把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接受看成由作者→作品→专读者的信息传递过程,那么臧克家的诗歌理论批评对这三个环节都有较多的集中的论述。围绕这三个环节,我们试图将他的诗歌理论批评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作家论、创作论、作品论、因革论、鉴赏论。尽管这种概括远不能包容臧克家诗论的全部,但希望对于系统地研究臧克家的诗歌理论批评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立于1986年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是"第三代诗歌"中最具流派气质的民间诗歌社团,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由周伦佑"艺术变构"论和蓝马的"前文化"理论两部分构成。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对非非主义诗学理论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歌政教功用论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政教功用论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政教功用论由“观风”说、“教化”说和“美刺”说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三者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而以“美刺”说的理论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苏珊.巴斯奈特将诗歌翻译置于自己一贯坚持的文化翻译观视阈下,提出了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种子移植"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源头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阐述了她的"种子移植"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并揭示了其诗歌翻译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朝鲜诗家李睟光以性情、气骨论诗歌的本质,以崇尚唐诗论诗歌的批评标准,以自然论诗歌的表现手法,以摘句评注论诗歌的批评方式,建构了一整套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通过对这一理论批评体系的整体把握与研究,能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贾岛早期的诗歌明显留有韩愈、孟郊奇险诗风影响的痕迹。他因建功立业的理想受挫,渐次变得心灰意冷,其诗风则由奇险倾向,转向清苦奇僻。贾岛诗风的变迁实证了韩愈所倡导的"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的诗歌理论,既反映了他生活遭际的变化,亦折射出其诗歌交游对象的变换。这与韩孟诗派的诗歌创新理论及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文章从清理《诗辨》中的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初步揭示了《诗辨》中的诗歌创作主体论、诗歌文本构成论、诗歌风格论、诗歌本体论四个方面的有机理论构架 ,并指出“诗道”是严羽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兴趣”、“妙悟”均是“诗道”概念的理论展开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角度入手,对诗歌本体论的模仿论、表现论、客观论、实用论进行论证,阐释诗歌的多元本质和地位,厘清诗歌本体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模仿论从客观世界出发,认为诗歌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表现论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直觉、想象的表达;客观论从文本角度出发,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符号;实用论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歌是寓教于乐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丹 《南都学坛》2014,34(6):54-59
关于诗歌功用的理论,自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这一过程涉及诗歌的价值取向问题。等级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倡诗歌的,故有关于政治及伦理道德的实用论、教化论;此外,当诗人处于边缘位置时以诗歌作为宣泄内在怨愤的途径,因而产生了关于诗歌创作的抒愤论。到了民主社会,诗歌的功能可从不同角度得以阐释,除了衍化阶级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之外,更出现了从接受者角度提出的观点,即影响民族感受力的审美论。显然,依据社会文化的演变态势,诗歌功能的指向亦趋多元化;这不仅属于诗歌的外部研究,同时越来越渗透着诗歌内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分析得出,唐彦谦的诗歌以师法温、李而得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诗歌的接受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从宋初到清末);空白期(从清末到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文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其诗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论述,并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屏障及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歌在英美的渊源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派诗歌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杰作,诞生于本世纪初欧洲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创了现代诗歌运动的潮流。意象派诗歌的理论渊源大致可分为法国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与日本的和歌和绯句,还有唯心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其准确、凝炼、自由、意象的特点给予后来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意象派诗歌自身超现实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它注定成为诗坛的匆匆过客。  相似文献   

13.
齐梁宫体诗向来以靡艳著称 ,被斥之为“色情文学”。从道德角度看 ,这种判断固然有道理 ,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们还须从文艺的角度去审视它。它的价值在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自身的本位回归。宫体诗在写实技巧、描绘修辞、音韵格律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为后来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另外 ,宫体诗产生的背景也值得我们注意。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所孕育出的宫体诗无论从文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都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简略考察中国诗歌史上几个主要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可以发现 :内容开阔 (而非狭隘封闭 )以及对高境界的追求 ,独具的、和谐优美的韵律 ,凝练而通俗的语言 ,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 ,也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基本特质。尤其韵律 ,是诗歌不能放弃的 ,其外在形式方面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最重要的特性 ,也是诗与非诗的最后界线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学汉诗之需与唐人诗格盛行两相契合 ,促成了《文镜秘府论》的编撰。对于其详尽的诗法体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即诗歌创作过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来考察 ,空海对中国诗论的辑录主要有两个特点 ,即实用 (可操作性、偏于技巧 )和唯美 (偏重诗歌自身艺术规律和形式美 )。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 ,《文镜秘府论》对日本汉文学的创作和歌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字进行诗歌批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其实,它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追求精确的一面。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诗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代,受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大潮的激发,爱情诗创作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骤然勃发.这一时期爱情诗创作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多元性的倾向性特征,弥补了中国传统诗歌史的薄弱环节,为其后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元代边塞诗和之前历代边塞诗相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内容、情感上的变化,还是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时代特色,元代边塞诗都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若将其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中,它的特殊性更加鲜明。它拥有身份特殊的诗人群体,也有不断变换的创作体式,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丕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