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间的一些主张与经济学有相通之处,如人性的判断,天人合一的主张,阴阳八卦的深奥及崇尚道德等,与西方经济中理性人假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信息经济学的诞生,诚信制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相合之处;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农村法文化是以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立场而构造的法律观念、意识、知识的结合。农村法文化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价值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利益、文化驱动与文化和谐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渐进的理论根基,以公共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及经济绩效等经济学理论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解析的理论视角,建构政府、社区与农民三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文化供给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汉语绰号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命名规律和使用特点,有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社会现象,绰号是个 人形象的标识,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能创造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作为精神文化,不断取材或融合各种文化元素的绰号是 人们品评表情的手段,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也是语言魅力的艺术展现,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传达人们的审美 情趣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与其他社会范畴割裂开来,是纯粹的、技术性的经济学,文化现象并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随着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因素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关于文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理应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论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对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源的理解,就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与使用以及文化资源的储备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灵壁石审美文化为研究个案,探求文化生态视阈下中国奇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用文化生态学和审美经济学原理研究奇石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寻“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救文化”和“以文化、经济的互动提升文化生态品质”的双赢策略,并运用审美文化研究反现当代文化生态学与审美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以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以伦理为基础,西方传统的和谐观以宗教为基石。和谐的当代本性是伦理的,它蕴含着道德自我的伦理要求,尊重他者的伦理原则,个体以实体为指归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道德精神以及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谐的伦理定位使伦理成为和谐最为亟需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传统伦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是他人在场的伦理;而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远距离的伦理,是他人不在场的伦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人对自身进行自觉的伦理约束,是人自身以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来审视、限制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人的内在利他主义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外在行为上对他人的公平与正义.生态经济学要求的对人自身利益、需要的限制只能通过人的自我限制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内在道德境界的提升.生态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的伦理关切是人的感性生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道德理想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伦理学的视阈看,企业作为经济道德人,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本质维度。企业生态本质异化主要是由经济学的畸形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只有批判反思经济学思维方式,企业的经济道德人本质才能体现出来,企业生态本质才能回归。唯此,企业生态责任的生成就成为逻辑之必然。  相似文献   

9.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现象基本规律的揭示,其真正实现是一个具体、复杂的过程。它有特定的实现形式和适用范围,而且实现过程还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即还要以“人性”为中介、以“文化”为背景。对“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来理解,否则就会陷入机械的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经济生长的土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亦存在两面性,其优良文化品质为湖南经济提供强大精神资源、智力支持和发展契机;其“重理轻欲”“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取向养成的集体“道德人”和“政治人”特点,阻碍湖南经济发展。创新湖湘文化推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反思湖湘文化精神实质,促成文化新合力;科学扬弃湖湘文化传统,实现文化重心大转移;同步推进社会体制创新,营造文化创新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新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基本价值目标。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从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两个方面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安全,新疆文化安全面临着西方"反华"势力对新疆的文化渗透、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文煽"以及新疆本土文化的内生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对"三股势力"打击力度,揭露其反动本质,加强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发扬"新疆精神",对筑牢新疆文化安全的铜墙铁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原点 ,“经济人”内含的自利趋向 ,乃是由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是对市场经济活动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经济人”虽不等同于现实的人本身 ,但“经济人”假说是对现实市场经济活动所具有的普遍特性的一种理性抽象与科学概括。经济人以利己为目的 ,与人类社会的道德终极诉求是相适应、相一致的。就像我们不能将对经济人的特殊道德要求泛化到非市场经济领域一样 ,亦不能将非市场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强加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总是与某种形式的实在论牵连在一起。我们应当认可人类这种动物的文化理性,这样也就给了一切哲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对文化的实在性肯定,是人类对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承认,也在于它作为现实存在的客观性和作为历史存在的客观性。文化实在是作为系统的整体的结构实在,是作为系统的发展的历史实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黄雪英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45-48,32
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人文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从本质上说是可持续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可持续的属性;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托的文化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消费方式及其结构的改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是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 ,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在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 ,人们应具备很多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 ,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主体人格。经济文化既对现行的道德与心理教育提出挑战 ,也需要道德与心理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商品化、真实性及文化生态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传统乡村是人们的劳绩之地和诗意栖居之所。工业革命摧毁了传统乡村,催生了现代乡村旅游业,乡村日益成为一个商品化的旅游消费空间。寻求真实体验是游客的自然愿望,但过度商品化会导致乡村文化变异,使其失去真实感和活力。文化生态旅游主张“文化生命观”、“均衡发展观”和“社区参与观”,并力求在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做到平衡,它可作为一条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缘由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支撑人类理性选择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促成循环经济性兴起的合力。结果表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