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侵华的经济战略是"以战养战".日本占领青岛后,实行野蛮的、残酷的金融掠夺政策,先是建立日本银行,统制华人银行,继而攫取华人银行库存银元,冻结各银行存款并令上交;又大量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伪钞,并以此掠夺中国战略物资;不断令法币贬值,套取外汇.这种疯狂金融掠夺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损失,也受到中国人的力所能及的抵制.关键字:经济战略;金融掠夺;伪钞  相似文献   

2.
简述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通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占领台湾之初,台湾的市制比较混乱,居民使用的是硬通货。为了使日本资本得以在台湾确立,把台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入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发展轨道,1899年设立台湾银行,并开始发行台湾银行券。开始,强迫人民接受银元兑换券,尔后强迫实行金本位制,发行金币兑换券,并通过金银汇兑之差价进行掠夺。当1909年银币兑换券禁止流通后,台湾银行通过“屈伸制限制”逐渐扩大额外发行量去制造通货膨胀,特别是1941年为了应付侵华战争的需要,实行了货币发行制度的改革,规定台湾银行的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由日本大藏大臣裁决。于是,台湾银行券的发行员则更加迅猛膨胀,货币的发行成为了搜括台湾民财和应付侵华战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华时期,为了彻底地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与意志,日本侵略者在对中国进行残暴的军事占领、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在文化上进行野蛮的侵略。这一时期沦陷区文化最突出表现在奴化教育上。奴化教育具有奴化性、利用孔孟之道推行、突出职业教育、隐蔽性的特点。对奴化教育罪恶特点的揭露,分析其带给中国人民的严重危害和影响,从而昭示日本侵华时期奴化教育的狰狞面目。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了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为了全面地了解近卫其人及其在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必要对它在第一次内阁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做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上海抗战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宫崎工作”和“船津工作”。这一时期,是由于处在侵华战争的初期,日本国内特别是陆军,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采取种种卑劣手段,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即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日军侵华罪行纪实》揭露了这一强盗行径。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略者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使中国国民经济蒙受深重灾难.日寇先采用最野蛮、最残暴的手段对我国的工业、农业、金融等进行直接破坏;继而又大肆掠夺工农业物资,大量发行伪钞,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其潜在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用这段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日本对东北的资源财富掠夺,是其自近代以来对中国资源财富掠夺的一个缩影。而且,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资源财富的掠夺无处不用其极。本文从“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方式掠夺东北财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疯狂掠夺东北矿物资源”;“十四年疯狂掠夺破坏了东北自然生态”;“掠夺使东北人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等四个方面,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日本是怎么样从中国东北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本文批驳了日本右翼认为日本给中国东北带来了现代化的荒谬观点,指出日本在东北的所有现代化设施,其本身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血汗,并且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从东北掠夺财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日本实施的“东方文化事业”启动,但随着日本国内侵华势力的膨胀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该事业成为日本单方主导的对华文化事业。在此背景下,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开始实施由“普通补给生”和“外务省官吏生”构成的第三种补给生制度。其中普通补给生可谓外务省最早派遣的学术型留华学生,他们以研究与中国相关的学术为目的,并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来华留学。他们在中国各大学旁听,并以私人身份或通过学会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还开展了各类旅行活动,有些人在“七七事变”后直接参加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暴行。留学结束后,他们就职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界,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日两国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提交调查报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充当日本侵华的宣传者和帮凶。总之,近代日本外务省派遣第三种普通补给生留华是日本实施其侵略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思潮,其兴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日益沉沦;几乎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创造了"孤岛繁荣"的奇迹,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彰显;在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徒然增加。这三者构成了三十年代初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公共支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在规定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有其可行性。发行地方公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条件,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相关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市场体系改革的跟进,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公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政府用来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手段。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也开始效仿西方,通过发行公债以解决财政困难。本文主要论述了旧中国历届政府发行公债的情况、旧中国发行公债所具备的特点、旧中国发行公债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公共支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在规定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发行地方公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提出目前中国发行地方公债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条件,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随着相关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市场体系改革的跟进,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晚清、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论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战争、军事有关.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发行的大量公债,未能充分发挥其稳定财政、调剂金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同时,晚清和北洋时期所发行的内债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性.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国内公债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借钱还钱的问题,它与财政经济和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第二,必须将公债真正用于社会必需的经济建设上,使债务的偿还有坚实的基础;第三,国内公债还有个适度规模的问题,如果内债规模一旦超过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财政危机,国计民生皆受其弊.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侵略国有责任对被侵略国进行赔偿 ,而日本却最终逃脱了对侵华战争应负的政府赔偿责任。笔者认为 ,冷战是日本逃脱政府赔偿的根本原因。表现为 ,冷战之前盟国对轴心国的态度和《波茨坦公告》为日本逃避侵华战争政府赔偿埋下了祸根 ,而苏联对日作战后对中国东北的掠夺又成为中国政府对日索赔问题的障碍 ;东西方对峙下的中国内战、越南革命、朝鲜战争使国际关系 ,尤其是中、美、日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使日本在侵华战争政府赔偿问题上有了回旋余地并从中渔利 ;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发展使中国政府放弃了对日政府的赔偿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万宗喜 《东方论坛》2005,(4):F0003-F0003
"山东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攫取山东进而独霸中国的阴谋而精心制造的侵华事件,曾是1914-1922年间中日交涉和远东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黄尊严先生的<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齐鲁书社2004年8月版)一书,不仅对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全面地论述,向读者揭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和真相,而且运用国际法这一近些年来国内史学界最新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对日本在"山东问题"形成至解决过程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法理剖析,从法律意义上指出了日本的侵略性与非正义性,读来尤其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地方公债市场是债券市场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已为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验证。但我国目前法律还不允许发行地方公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公债市场。本文试图从地方公债作为一种金融商品的角度,就其在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说明发行地方公债开放地方公债市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反“围剿”战争期间,苏区中央政府发行了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和100多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用来补充战争经费,资助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一做法,为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启示:一是苏区政府发行公债和组织合作社的经验值得借鉴;二是苏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已是大势所趋.对美、日发达国家地方公债的发行情况进行研究,会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满洲拓植公社”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百万户移民”国策和全面侵华的需要而设立的。“满洲拓植公社”是由日本和“满洲国”政府合办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的现地移民侵略机关。它承担着日本移民用地的掠夺、经营、管理、分配、资金贷付、助成设施等任务,总揽日本移民现地的一切权力。“满洲拓植公社”在其存在期间,为获取日本移民用地,对中国东北的土地疯狂掠夺,对日本移民各项事业的助成不遗余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得力助手和“别动队”  相似文献   

20.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简称军需公债)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的唯一一次、也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国公债.新生的革命政权欲通过发行军需公债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公债发行并没有给她带来转机,南京临时政府在财政困窘中宣告结束.毋庸讳言,军需公债不是一次成功发行的国内公债,但军需公债所筹措的款项在临时政府财政收入中又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l临时政府财政仍然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是我国中央政府有内债发行以来最早正式实施还本付息的内国公债,又具有开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