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晓帆的花鸟画,具有闽西画派画家的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鲜明的,他尤为强调作画以自然为师及形似对传神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西方传统油画艺术注重严谨的科学性不同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为精神世界服务的艺术 ,它的审美魅力直指人类灵魂的深处 ,在精神上满足人类的审美欲求。而“似”与“真”的审美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领域内最重要的美学命题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意境"审美范畴的思想渊源是魏晋玄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禅宗)的结合,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为意境的理论产生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意境是"意象"与"气韵"两大审美范畴的融合,比较钟嵘的《诗品》与宗炳的《画山水序》,能够见出融通诗画的美学理论构成了意境理论的触机。意境范畴之所以生成于唐代,与唐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有密切关系,也与审美实践中诗与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早向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学习的理论家.在《人间词话》中,他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文论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起自己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其核心是“境界论”,为词提出了最早的审美范畴,即能反映“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他曾自诩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事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拍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足见他的独创性.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又进一步把“境界论”分出了两个审美范畴,即就“我”与“物”的关…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死亡哲学思想并不是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贬斥的那样,是一种缺乏形上品格的“常识道德”,而是既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又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既有“入世”的品格,又有“出世”的品格。“不出而出”与“出而不出”是它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中的truth乃是一个重要概念,有关它的探讨常常与being相关。该词的中译文很多,最常见的是真理和真理性,即使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译者对同一个truth也会采用这两种不同译法。这无疑是有问题的。应该认识到,truth乃是true的名词形式,它的本意来自it is true(是真的)。因此应该将它译为真,而不是译为真理,并且应该在西方哲学研究中将这样的理解和翻译贯彻始终。应该看到,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企业领导人“换代”,总是在不断发生。交出权杖的教父式企业家,应该如果对待新锐?  相似文献   

8.
由<易>学"现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生发出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滋味论、隐秀论、象外论;由<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思想,生发出"传神"扣"气韵生动"论,加上佛学禅境把物理时空意识向心理时空意识引领,三者合流融汇,终于延异出了唐代以"境生象外"为首要特征的"意境"论.  相似文献   

9.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墨子的“天下人之利”这一理论前提是虚假的,他的“尚贤”、“尚同”并不能保障“天下人之利”,相反倒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教师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爱生”是一个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一个教师如能全面爱生,就能认真地执行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献身。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构思是离不开想象的。诗(词)所特有的因素就是创造的想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象是思理所行,无所不至的。没有想象既没有诗。诗人通过想象,可以在脑海中幻化出生动、准确的形象,甚至可以把一些零散的印象联结成集中的画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①,抓住用以表现“早行”的特征性是物,巧用六个名词相对(也可分解为十个名词相对),通过“镜头”的连接、组合(有如“蒙太奇”笔法),就勾勒出了一幅荒寂冷落的山村破晓风景图:月亮了,听到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说:“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封建迷信就是诸多“末流”中最显眼的一股,这股“末流”流淌了几千年,至今尚未绝迹,虽已不复昔日“大河滔滔”之“伟像”,但仍不失今日阴沟流水之潺潺,且有向各行业蔓延之势。在演艺界,笃信鬼神的明星大有人在。某电视连续剧开拍时,女主角要求为她设置祭坛,并行三跪六拜大礼后方可拍摄。一些女歌星演出安排时都要翻“黄历”选黄道吉日,上飞机要翻硬币确定航班。一次某著名歌星演出时,死也不上一辆带“4”的轿车,说车号不吉利,后来换了辆带“8”的车还是不…  相似文献   

15.
论“为死而生”王守山1.倾斜的“天平”人们常说“生死攸关”,的确,是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大的事情了。我们惯于思考大事久矣,反思正索、沉思浮想,或许是受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或许是出于“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西谚为“Outofsight,outo...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赞"中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了创作的首要步骤。创作主体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才能诞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意象";这样创造主体才可以进入到文学创作阶段。此为创作关键阶段。同时刘勰还敏锐指出"意象"转化成文字时,即使作者拥有着良好的文学创作的素养,也可能出现完全表述的困难。这里就显示出在文学自觉和兴盛的魏晋时期,刘勰自觉地意识到"言"与"象"之间存在不可完全表述的客观困难。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563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那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或"道"与"器"之两个领域的划分。而且,在这样两  相似文献   

18.
“巴东真香茗”是我国出产较早的名茶,六朝以来的文献中屡有记述。然而,明代万历以降,“巴东真香茗”历经沧桑,鲜为人知。由于文献记载的模糊与疏略,加之年湮代远,历代地理沿革变动不已,以致对其历史众说不一,异辞纷呈。本文仅就“巴东真香茗”的历史和现状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传统中国画受到巨大冲击,西画观念也为中国美术的革命带来了思想和动力,现代山水画作品中开始出现传统中国画中从来没有的光与影。在山水画的现代探索过程中,画家用色彩对光与影进行独立表现,或是将光与影的表现与山水画的笔墨意味融合一致,都是对山水画内容和语言的一种拓宽与发展。在这样的融合尝试中,画家逐渐综合、总结出一系列表现光影的题材和内容,有了光与影,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还常常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绚丽效果。为现代山水画多元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审美范畴。在创作过程中,境是感发作者的客观生活,象是作者之意与客观之境心物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物态化为文本意象。在接受过程中,直观性、整体性、空白性是文本意象应具有的质素,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物我合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超越意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心灵之境。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言、象、境经历了实境──心象──实象──心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