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境由心生     
《山西老年》2012,(3):31-31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有人能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  相似文献   

2.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创建于1980年,是我院创建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我院办学规模最大的系。现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中文系现有教职工 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人数的 52%,师资力量较强。2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得“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1人获江苏省教委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人进入江苏省“333工程”。2人被评为“苏州市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 中文系现有四个教研室:语…  相似文献   

3.
1902年11月,人境庐主人黄遵宪在写给诗人邱炜萲(菽园)的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然才力薄弱,终不克自践其言。譬之西半球新国,弟不过独立风雪中清教徒之一人耳;若华盛顿、哲非逊、富兰克令,不能不属望于诸君子也。这一段“夫子自道”,是黄遵宪在临终前三年对一生诗创作的自我评价。若论人境庐诗论,何尝又不如此?诚然,在诗论建设中,黄遵宪虽然不曾有过“别创诗界”的企图,但和前人相比,他对于诗的见解,确实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和同时代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4.
“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正遭受空前污染,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毫无诗意可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和灵魂救赎,极度渴望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苦苦寻求终极觉悟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拟从“诗意地栖居”的本质内涵人手,探寻导致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内在根源,旨在剖析“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疾病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正如读书一样,有人仿效古人能读书读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有人自欺欺人能捧着书"憨憨入睡到天明",为什么会这样呢?吾日:心境不同。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中之苦,不知其中之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相似文献   

6.
心学的意义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性为关注之点,心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实然形态(人是什么)及应然形态(人应当成为什么),又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考察与理解世界,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意义的追寻。从现代哲学的衍化看,心学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词境美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词,是中国韵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既有韵文艺术的一般特征:词采流丽富赡,结构匀称谐和,意味浑厚深沉;又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价值,而卓然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林。从词文学与其它文学的比较看,它不同于辉煌灿烂、色彩纷呈的唐诗,高奏豪迈的斗志,远翥的理想,雄壮的凯歌,也不象元凶那件用良哀的弦音,弹唱现实的黑暗,民生的悲惨,土人的压抑。而宋词是产生繁荣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的,自有与其它文学样式相异的风味。北宋初期,刚刚从战伐的恶梦中醒来的赵王朝,上至王公贵卿,下到寒士小吏,都沉浸在“燕燕骂骂”…  相似文献   

8.
黑白之境     
车晟文  CC 《中国农村》2011,(12):64-72
<正>20年的设计生涯让凯莉·普洛克斯默尔练就了一种挑剔的设计直觉,她称之为"定制的传统(Tailored Traditional)"。她设计的房间有一种温暖的情绪,让人情不自禁地与之融为一体,无论是色彩的搭配,家具的比例,还是整体的平衡感,都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9.
天境祁连     
影子 《山西老年》2012,(11):41-41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祁连山横贯南北,气势恢宏,矫若游龙。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而得名。这里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传播的多元化人文历史深厚,这里风光美丽如画,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绿草如茵的草原和成群的马牛羊相映成趣,一派“美、奇、特、神”高原独有的草原风光!  相似文献   

10.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如同地球的引力一样不可脱离。所以,我们要明白,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处境如何,而是心态能否积极适应环境,不为"境"所困。人既然生活在"境"中,必然有顺境、逆境之分。古人云:"富贵而忧戚,不如贫贱而肆志焉。"处逆境而心安,与处顺境而心劳,孰  相似文献   

11.
薄幸赢当世词境拓后人──柳永词的文学史意义田维瑞,王培谦北宋前期,词宗《花间》、南唐,其体不尊。词至柳永,其径始宽,其声始繁。柳永冲决北宋人的词学观念,开创长调慢词的广阔领域,拓境创调,启迪影响了一代词风。在词的创作中引进了悲秋意识,与传统惜春情绪并...  相似文献   

12.
张先,字子野,欧阳修称为“桃李嫁东风郎中”,宋祁称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浙江吴兴人。宏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由嘉未小怀历吴江县,至部官郎中致社,尝居钱塘。生于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卒于来神宗元丰元年(1078),享年89岁。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目睹了北宋前期的太平气象。首先,我们将其一百六十五首词作一大致的类型划分:艳情词十七首、闺情词四十八首、愁别词二十五首、叹逝同八首、宴欢酬唱词二十六首、咏物调六首、风俗节令同三首、感怀同五首、写景词十首、冶游词十五首、羁旅词二首。…  相似文献   

13.
美—境探究     
如何揭示美的概念内涵、认识美的本质?究竟怎样解释美、美在哪里?而今从不同的角度均有所探明。就整体而论,多数赞同美有客观性,美的基础是物质的。然而在具体表述上其小异则是很大的。概而括之:有的以美学的哲学基础代替美的物质基础;有的以美感过程代替美现过程;有的以艺术实践代替美的发现或表现。各持一说,谁也难说服谁,其争鸣的焦点则是:美的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儿,美的物质基础究竟指何而言?就此谈谈个人之拙见。以“应物斯感”、“有感于物”来说明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正确的;然而这只停留  相似文献   

14.
事境是中国诗学独创的一个概念,但一直被抒情传统的意境说所遮蔽。事境说是宋代以来世俗化生活在诗学领域的一种反映。与“想味不尽”的意境不同,事境尚实宜近,是时间(事)空间化(境)审美范畴。从诗性生存的角度看,诗人创设事境就是为了使人摆脱日常之事的纷扰,在事的诗性世界里去感受和体验应然的生活,从而使人心灵得以净化,生活得以提升。深入发掘和研究事境,既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诗学的历史传统,也有助于当下诗歌与诗学多元鉴赏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自立  车红丽 《老友》2009,(6):22-22
眼下为了适应老人延年益寿的需求,各种各样养生保健的知识常见于报刊之中,让人目不暇接;此类书籍乃至养生大全之类的"宝典"也在不断更新,层出不穷。对于老人而言这无疑是个福音,其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确功不可没。但是,在实际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 ,词的多义现象在语言运用中非常普遍 ,要准确把握词的含义 ,必须结合语境。学生有无结合语境理解内容的能力 ,这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 ,因而 ,要在培养学生语境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境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罗晓帆的花鸟画,具有闽西画派画家的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鲜明的,他尤为强调作画以自然为师及形似对传神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爱从道德上有其固有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自爱——仁爱——兼爱——民胞物与之爱。所谓自爱,就是指自己对自己、个人对个人的爱;所谓仁爱,就是指爱人;所谓兼爱,就是指不分人我、不别亲属、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持续不断的永恒发展过程。爱的道德之境是无止境的,但是每前进一步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相似文献   

19.
善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向范畴 ,是人类道德生活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它对加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 ,走向至善的澄明之境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善的实现、善的积累、善的抵达而最终走向至善的漫长、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非理性的“悟”──庄周哲学与佛禅意境探讨韦俊生从本质上看,非理性是与理性主义者认为的─—世界在某意义上是一个合理的或和谐的整体,人的心灵能够理解,在某些可传授的方法上,能够揭示它的内部运动和规律的观点背道而驰。但是,非理性不是反理性,它在哲学的思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