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28-36
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含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五大类型。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大途径: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乡规民约之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村落节庆、人生仪式传统,增强乡村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中,提炼民俗智慧,为当代村落布局、环境治理等提出对策性的研究意见;发掘村落生计资源,以地方物产、地方特色手艺来助力乡村生产。民俗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三大原则:保持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品质特性,不能简单地将城市文化移到乡村;对一些乡村的村落传统应该有选择性地传承;要充分重视人、地、物有机复合,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并重的整体复兴。 相似文献
2.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5):44-49
年例是粤西乡村传统文化的记忆,体现着乡村民众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性格。它以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阐释着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积极价值取向,构成了粤西百姓的精神寄托。当前粤西年例在社会认识、政府主导、传承主体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遭遇困境,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探寻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略,使其有利于凝聚乡村力量,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在浙江省诸暨市的两个村落案例中,我们利用社会学对共同体的解释框架,从人才、组织、活动、空间和价值观念五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构性要素。我们发现这五个维度的要素彰显了政府与社会、村外与村内在各个方面上的沟通、赋能与合作。在外部资源引导和内部制度设计的支持下,诸暨市的两个案例村庄涵养了各具特色的优质乡村文化,并以文化振兴带动了乡村共同体整体的复兴。诸暨市的案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诸多经验。 相似文献
4.
贺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4-90
以广安地区特有的饮食民俗,如坐歌堂时吃的特色咸干菜系列、中秋节吃的碓窝儿糍粑、农忙时吃的皮蛋等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得知,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方饮食民俗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但无可否认,这些传统地方饮食民俗可以在不断的变迁中与时俱进,比如与旅游结合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深挖地区优秀饮食民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以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5.
童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23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社会的根与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浙江省新昌县H村建筑设施、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7.
8.
王可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
基于乡村振兴的第一要求——"产业兴旺",从产业发展层面梳理城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四川省21个地州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对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模型对城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乡村产业存在向好发展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西部最低的特点;各地、州、市的乡村产业整体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邻近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对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为0. 125;城镇化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条路径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政府的调控作用明显,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科技进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考察讲话中充分肯定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乡村文化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和精神源泉,强调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探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明晰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实现乡村文化向社会教育资源和经... 相似文献
10.
罗心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28-34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围绕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耦合机制展开研究,符合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运用历史和理论相统一的逻辑,可以引申、推导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向度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对应性。地方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助推乡村振兴,在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向度和两者间的多重价值契合。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及其嵌入、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着眼于乡村社会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牢固树立乡村大文化观、全面振兴观,构建系统完善的文化开发嵌入机制和体系,最终优化乡村振兴效能。 相似文献
11.
聂继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87-195
本文以鲁中L村为案例支撑,结合已有理论启发对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做一探索性回应。研究发现宗族网络及其动态调整的乡村文化空间,流动的个体与叙事性群体的乡村文化主体,关系嵌入、规则叠加与二元信任的乡村文化行动等情境向量在约束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的同时也蕴含了一条惯性之力、自主之力、干预之力三力驱动的复合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即在兼具守旧与稳定双重特性的惯性之力,以共约自建构为内核的自主之力,以外源"否定"激发见长的干预之力分别以合法性、组织化与秩序,村民主体性、自发行动与时间,强力嵌入、微观融合和适时、适势调整单独支撑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也以三力聚合的方式(具备系统性,包含独立、整合、跃升要旨,内嵌情境、互动与创新策略)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加了更为强大的整体性助力。 相似文献
12.
刘迪翔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5):64-6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予以明确的重要战略安排,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想科学审视和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尤其是避免一些误读曲解或错误倾向的发生,必须围绕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文化振兴和怎样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两个基本问题,做到“一”与“多”的统一、“传承”与“革新”的交织、“质...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 “文化”建设乃是五位一体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升级过程中,应以“家文化”内涵建设(修身齐家、孝悌忠义、诚信友善、谦敬和合)为中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以相关激励措施为保障,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16.
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凝心铸魂的重要价值。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根脉之所在,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厚文化土壤,更是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乡土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任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9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网红不断涌现。从网络红人的惊艳到乡村网红的出现,标志着乡村草根的崛起,这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网红在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媒介赋能、文化自信的多维共振、合力影响之下出现并深入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羊,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乡村网红主要通过推动乡村文化转向、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建构乡村文化生态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这些参与方式的多面互动与综合发力使得乡村网红由最初的自发性探索逐步走向自觉性引领,乡村文化在乡村网红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走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绕不开空间维度.通过福建土楼修缮的个案分析,展现了物理空间 的修复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参与和乡村再组织化,在解决地方问题的同时,赋予了空间 新的文化活力.土楼修缮引起的连锁反应改变了乡村面貌,呈现了在空间形塑、主体实践、 文化势能机制下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相互建构的动态过程,凸显了地方性、社会参 与和文化活化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威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15-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