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都学坛》2021,41(1):92-101
以乡村振兴研究领域2017—2019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核心机构和研究热点的分布规律。结合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以理念—路径分析框架对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概括。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乡村振兴研究理念维度的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内涵而展开,路径论域则涉及乡村振兴的主体与资源两个层面。未来的乡村振兴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化:在理论指向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廓清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在实践指向上,深化对乡村振兴实践差异化、阶段化的认知,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可能,从而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实意义极为重大,其内核蕴含、系统架构与现实路径有着超出一般意义的复杂性。文章借助尼古拉斯·雷舍尔关于复杂性的本体论模型,在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复杂性三个方面尝试对乡村振兴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厘正现行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还原性、线性、对立性思维模式偏差,并运用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矛盾思维等复杂性思维,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及现实路径选择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范式,进而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补齐“三农”领域主要短板和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的国家战略。“五个认同”是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战胜乡村振兴困难的力量之基,是有效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从认同形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讲,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应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从广义教育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出发,以及基于乡村广义教育的功能现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教育的难点问题,旨在提高乡村振兴视角下认同教育的有效性,提出西部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回答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农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农村如何摆脱对城市的依附三个关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的关键性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生产力布局优化、“两山”转化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科学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如何可能”的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 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 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 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冶和“施工队长冶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冶。 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冶,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冶。  相似文献   

7.
以CNKI数据库中的31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以及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716篇核心合集库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5.6.R2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发现既有健康乡村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有乡村居民个体健康影响因素、乡村中的特殊群体健康、乡村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三个方面,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在议题设置阶段上有些许差别。进一步分析可知,国内研究将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相关重点议题有:“大健康”理念下的健康乡村研究、健康乡村政策研究、健康乡村韧性度提升研究、数字化健康乡村研究。  相似文献   

8.
“三权分置”下不同类型村庄如何形成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进而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效衔接是有待探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多主体赋权与“经济-社会-治理”制度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选取晋江市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郊融合类村庄探索出的住房抵押模式,通过使用权财产权能的规模经济效应释放推动村庄更新,并以宅基地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形成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振兴路径;(2)集聚提升类村庄通过“旧村改造”实现环境宜居建设,呈现出地权集体化与共同利益塑造的乡村秩序,形成强组织统合的组织振兴路径;(3)特色保护类村庄基于资源禀赋推进宅基地入市改革,构建的使用权市场交易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并形成“村集体-市场”共建的产业与文化振兴路径。不同类型村庄在内外部要素与制度赋权的互动机制下,构建了差异化的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进而形成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的盘活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9.
[提要]民族地区囿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区位发展等原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是重点更是难点,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与多方主体协同服务乡村振兴。从产业融合、场域融合、主体融合三个向度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能够很好观照当前职业院校的实践行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业链条规划不清晰,县-镇-村产业耦合力度不足;二是职业院校大都以独立服务为主,教育资源缺乏集聚性;三是乡村振兴主体间利益链脆弱,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后续发展中,应鼓励职业院校参与产业规划,打造民族片区产业集群;加强职业院校间的多边联动,建立职教乡村振兴联盟;创建利益共同体,营造乡村振兴主体间的联动生态。  相似文献   

10.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以人才打造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被放在重要地位。讲好媒体融合时代乡土故事,深挖城乡情感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文章从发展传播学理论入手,以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与效果为研究视角,探讨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深耕乡土中国就是要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贯彻到乡村地区,当“四力”与媒体融合相向而行,便赋予了中国乡土新闻实践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时代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遗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有关的话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1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乡村遗产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的研究进展与热点演进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发文量均呈上升态势,美国、德国、中国等国主导着乡村遗产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学科背景来看,国际乡村遗产研究分布在环境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基于文化学、建筑学、旅游学等学科基础,具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在热点演进趋势方面,国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整体显示出“从顶层的政策制定到基层的社区参与、从乡村遗产保护衍生出乡村遗产旅游、从乡村遗产具象化为传统村落与农业景观”的研究趋势,国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演进总体呈现出“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复兴-文化自信-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振兴”的演变趋势。研究认为:未来乡村遗产研究要深刻认识乡村遗产保护和利用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对乡村遗产进行科学界定,从而...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和接班人,培育农村青年奋斗精神和凝聚农村青年奋进力量,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坚实基础。从造就时代新人、传承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三个角度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并分别从在思想淬炼中培育奋斗观念、在实践锻炼中培育奋斗作风、在环境熏陶中涵养奋斗品格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看,高校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大学与乡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英、美、日、瑞、德国家五所高校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根据各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将他们类型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五种取向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行动框架来呈现不同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进而,归纳出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与利益耦合;共生模式的一体化共生与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环境的产业载体、政策引领与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15.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宿旅游与乡村旅游迎来全新发展热潮。基于CNKI总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EBSCO数据库1990—2017年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脉络。国外研究内容主要有乡村民宿消费者、民宿主及两者互动关系等;国内研究则注重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研究、经营管理研究和延伸产品研究。国内外研究呈现研究对象体系化、研究视角实证化、研究方法定量化特点。未来乡村民宿研究要加强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注重地方文化挖掘、时空追踪及从业者心理建设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包括对国外与国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国外开放的内涵与实践逻辑经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两缺口”观点分析,及其世界市场上百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清楚。简单说来,就是利用“两介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可是关于国内开放的实践内涵与逻辑的理论研究却是不够的。重庆市渝北区在扩大开放的实践中,创造了从对内开放为主向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经历了从引进消费力向引进生产力的飞跃,渝北区开放的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实践进程具有普遍性借鉴意义,具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意蕴。  相似文献   

17.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在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背景下情感地理学研究兴起,重点关注情感对空间和社会的塑造,但并未在国内引起重视且缺乏将其与中国背景结合的深入探讨。在情感地理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将2000—2022年国内外有关情感地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在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中国乡村情感地理研究。研究发现:(1)情感地理是一门立足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研究对象是人、情感、地方三者之间的关联;(2)情感地理演化分为着重关注情感(2000—2009年)、情感联结群体扩展(2010—2016年)和情感跨学科多元融合(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3)2017年后情感地理研究关注微观人际互动、中观社团组织和宏观地区全球三个层面,其中,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如地缘政治、资源冲突、弱势群体等,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地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等。研究表明,未来需重视情感地理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研究,与乡村地理学共同构建中国情感地理体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科学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包含21个基础指标的省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呈增长态势,尤以2018年后的上升幅度最明显。但目前乡村振兴的水平仍然较低,且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有所下降,甚至退步明显,其发展落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最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薄弱环节。当前产业兴旺系统相较于其他子系统发展最为缓慢,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系统的地区差异最为明显,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西部地区发展欠佳。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表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乡村振兴水平得分较高(低)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但该空间格局尚不稳定,区域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缩小。为此,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旅深度融合是长城沿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造血式”扶贫的新方案,也是打造长城绿色经济带,助力中国北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国内外长城文旅领域研究论文为对象,对关键词和发表年度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研究热点,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各热点进行综合性评述,最后得到研究结论并提出实践启示。研究发现:目前该领域实证研究较为丰富,但理论量化研究较为薄弱,研究依然局限于点线,未连成面,未形成区域联动的定量理论研究体系;该领域学者聚焦于探索遗产资源保护管理、文化旅游整合开发、新型业态培育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城文化交流传播五个方面,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