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楔入观察的影响下,形成以“人物——叙述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多变化的独特方式。这一方式又变化为四种形式:(1)“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2)“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是焦点人物,是小说的主角;(3)“人物——叙述者——我”叙述“我”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我”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4)“人物——叙述者——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事件的参预者,叙述者,暗含的作者,还是焦点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叙述结构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叙述”是人类理解时间与存在,理解世界、历史及生命最为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媒介化”实践活动.小说中的叙述者实为隐合作者的一种控制策略,叙述结构的建构引发读者对爱情本性,甚至人性的反思.小说通过形式叙述、回忆叙述及口头叙述等多重叙述结构的建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对女性的影响,将人类经验塑形为一种可被人类文化理解吸收的意义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1.通常,我们把叙述人的立场和态度看作小说视点。视点对小说选材角度、结构形式和叙述格调起制约作用,或者说表现出某种适应性。小说家在创作中不可不根据具体情况审慎地选择视点,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确立小说的立脚点“对于写作来说,是绝对必需的东西”。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将视点同叙述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称相混淆的看法。早在20年代末,日本小说研究者木村毅在论述小说视点时便引进了人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简论萧红小说的时空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它基本上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形象。小说时常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时间断裂,一个场景与一个场景往往形成并置的状态。时空的特殊处理形成了萧红小说形式上的散化特色。闲散的结构、稚拙的叙述构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的细节相结合等,鲜明地表现了这些解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城三月》被誉为她生命的最后绝唱。这是萧红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一个少儿“我”的视点,来讲述“我”的一位姨——翠姨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入手,探讨作者对这篇小说叙述方位的选择(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搭配)及一些叙述技巧运用的成功之处。赵毅衡将“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配合称为“叙述方位”。“叙述角度是事件被感知的具体方式,叙述者却是叙述信息的发送者,这两者可以重合,但不一定完全重合。用热奈特的话来说,区分叙述角度弄清‘谁见到?’区分叙述者弄清‘谁说话?’”。罗钢指出:“叙述人称…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探求     
小说是日常生活的各种叙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不可证实的。小说家为我们叙述类似日常事件的事件,他尽可能地给它们以现实的形象,甚至可以达到错觉的程度。小说足以产生它所叙述的一切。因此它是最好的现象学的领域,是研究现实以何种方式显示给我们的最好的地方。所以说,小说是叙述的实验室。对小说进行不同形式的探求(所谓的形式主义)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所习惯的形式的偶然性,揭开它的面目,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定型的叙述之外所隐藏的或遮盖的一切。不同的叙述形式正适应着不同的现实。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以极大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叙述技巧已经不足概括一切新发生的关系。我们无法在意识内把外来的一切感受梳理清楚。把小说的情节运用于现实,非常复杂,它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也就是允许我们把它特别提出来作为文学类型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派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话语”呈现典型的现代性特征 ,对此文章将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予以解析。文章所及“话语”界定在叙述学和语用学两个视域中 ,因此着重分析小说的叙事形式、诗性特征及其意义生成的方式。小说的现代性话语分析将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话语的特征为参照。以话语分析的方式考察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可以更为方便地解释现代派小说缘何渐渐疏离于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述方式进行论述,指出《白鹿原》之所以能够全面削示民族的心灵秘史,关键在于陈忠实对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他使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 ,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鲜明地表现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等后现代主义重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小说家叙述意识觉醒,小说叙述方式发生根大变化,作家由重视“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叙述意识的凸现和叙述技巧的应用,使得小说的形式变得繁复多样,而对纵深心理层次的挖掘使得小说的内涵更为丰富复杂。叙述方式的演变具体体现在小说层面打破线性规则、零散性加强,小说中仅述人出现,小说叙述视角多样化等方面。刘索拉、马原、格非、莫言、苏童、陈柒等小说家的创作体现了当代小说的转型和叙述方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建立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本体意识,并使中国文学对“真实”的理解走向了一个高度。他们对叙述的执著,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改变,给中国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其形式变革也包含着追求技术创新的躁进、作家价值建构的游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缺乏力度,这也导致了作家从整体上迅速丧失了先锋的锐利。重新思考“先锋小说”形式变革的意义以及缺失,将使我们对其“先锋性”作出更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法国学者伊夫·瓦岱对现代性“断裂”的美学界定为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断头”形象普遍存在于鲁迅小说中,它是鲁迅文本结构艺术性断裂的象征符号,并表现为三种形式:语言的、结构逻辑的和叙述主体的。同时,“断头”作为一种民族记忆形式,蕴涵着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悲剧性判断。  相似文献   

15.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在小说理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尽管他在"后《心灵史》"阶段停止了小说写作,自称对以故事为叙述原则的小说不再感到多少兴味,但他对小说的思考和认识却一直持续了下来,而且越往后越有深度,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提供了较为独到的理论贡献,如小说抒情传统的延伸、小说应当是美文、小说的感动原则以及小说中应该包含有立场、知识、学问等。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家族小说的叙述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全知叙述到限制叙述的转换,相应地,叙述者完成了从整合到分裂的转变,统一的权威的叙述姿态被打破并逐渐走向复合多元.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既表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个体选择,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家族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考察家族小说,将进一步从形式入手深化对家族小说的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 ,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 ,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 ,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 ,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