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黑格尔论苏格拉底之死来对伦理与道德是互动的、流变的关系作一分析.伦理是客观的精神,是生活世界的秩序,是对人类理性关系和关系理性的揭示.道德则是个体对伦理的"得",是个体对伦理的反思,是个体对伦理的主观映像以及重新的建构,道德以伦理为指向与归宿.不过,个体的道德对既有的伦理进行反思,产生对立与冲突,最终形成新的伦理,从而实现着伦理与道德的互动与流变.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的三篇对话 ,透视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论意蕴。苏格拉底以死之大限来揭示出生命的意义 ,他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是有价值的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行为 ,而这两者在他那里是微妙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尽管生于昌隆的雅典城邦民主,苏格拉底却终因反对民主而遭诬诉,被雅典法庭处死。苏格拉底之所以慨然赴死,是因他毕生所坚持的伦理观所致。苏格拉底的伦理观核心,乃是对善理念的坚持,因此这就引申出了他的政治伦理观与个人伦理观,而出于对城邦民主弊端的警觉与对德性的追求,此两者亦高度统一于“善”的核心,即是:城邦之善与灵魂之善。 相似文献
4.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哲学乌托邦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以他的死为他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 ,也为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埋下了一粒更为迷人的、难以言说的乌托邦梦想的种子。他通过自身走向死亡这一过程 ,对作为人类美好家园的乌托邦 ,作出了最真诚和最经典、最不可模仿、最具创造力的表露、言说。没有苏格拉底死亡火焰的烘托 ,就不会有柏拉图理想国的生成 ,苏格拉底正是以自己的死 ,敲响了人类个体试图超越有限生命而到达永恒世界的钟声 ,这钟声时时伴随哲学发展的脚步并与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息息相联 相似文献
5.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生态难题潜隐着深层的伦理--道德悖论,即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的膨胀将导致现代性际遇中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通过道德哲学的努力,使伦理的实体成为道德的主体,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关键点和可能的生态觉悟,对于化解全球性气候难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年来 ,在我国学界和社会生活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大多是在较为模糊的状态下使用的 ,厘清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不无益处。道德是应该体现的规范及其被践行 ;对道德之应该的理论分析即是伦理。科学的道德与伦理之应该是应该状态下的应该。 相似文献
7.
"人之死"是福柯"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随着现代知识型的废除和新知识型的诞生,作者终将与人一起死亡.作者功能是福柯作者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作者是话语实践复杂运作的产物,作者形象及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园文化传统和话语形构的改变而改变.福柯改变了关于作者的提问方式,从"谁是作者"转向了"什么是作者",从而开辟了作者理论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道德金律、恕忠之道与儒家伦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一准则在西方基督教伦理学中被称为道德金律,在东亚儒家伦理学中被称为忠怒之道(本文建议改称恕忠之道,理由见文中讨论)。本文从对基督教道德金律现代命运的讨论反观由孔子首先倡导的恕忠之道,并试图指出中西方对伦理学基础的思考路向的根本不同:与基督教道德金律的神谕本质相违,孔子的恕忠之道从一开始就是人间之道;基督教的道德金律揭示出西方绝对律令型、规范性伦理学的本质,孔子的恕忠之道作为人间之道则彰显出儒家教化型、示范性伦理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非任何单个人的力量使然,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伦理—道德悖论"贯通于个体—集体—实体的发展链条中,引发个体道德生活的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实体个人主义的灾难,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重要的道德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12.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普遍伦理"这类涉足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问题,所呈现出的非线性特征,只有选取辩证思维的方式,才可能给予比较客观、全面的说明,今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取得共识、达到普遍遵守也仍然离不开这一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义悖论是近年来悖论研究的重点,专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消解方案.诚然,对语义悖论的重视说明了研究悖论向自然语言的回归.但是,研究者的着眼点却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种消解语义悖论方案的分析,从语用和辩证的角度,阐述悖论研究中内在的辩证思想以及由语义向语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指出这种发展所依赖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的一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惊世骇俗的一世牛虻,经天纬地的绝代圣人。苏格拉底的思想追求是什么?他究竟遭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做出了主动求死的人生抉择?这一事件发生在雅典民主与法制的背景中有什么意义?它给后世的民主社会留下了怎样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不道德行为造成的灾难使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应对这类道德大问题时,以佩尔森和赛沃莱斯库为首的道德增强派认为,应该通过生物医学技术的手段来增强道德;但反道德增强派却认为,生物医学道德增强存在一定的伦理困境,如,个人主义、人格同质化、限制自由、认识论上的困难等社会问题,所以,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传统道德增强的地位并不会被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所取代,应该倡导两者互补,构建一种新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幸福悖论表现为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却无法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在GDP增长模式的盲目追求财富思想的涵摄之下,把物质满足作为实现生活幸福的唯一路径。我们应当用包容性增长替代过去的GDP增长观念,努力纳入幸福指数在衡量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关注国家的国民幸福总值,以创新精神接纳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指数衡量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幸福指数发展动力转化机制,完善幸福指数发展模式的目标评价机制,实现社会的均衡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仁”这一范畴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在《诗经·齐风》中即见“仁”字:“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尚书·金滕》中亦提到“仁”:“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不过,以上文献中所说的“仁”,似乎只是仪文关备的意思,而并不表现为价值领域中的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观念,到了孔子那里,仁发展出了新的结构内容,文章从伦理心境的角度对比解析仁的结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伦理、道德之别与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西道德价值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体现在“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上。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使中西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到今天。面对全球化时代 ,中西道德文化应取长补短 ,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航向。 相似文献
20.
死亡使一切人类精神产品从根基上受到虚无主义的质疑,然而它也是哲学宗教存在的前提,形而上学的大厦必须建构在虚无的荒野之上。直面虚无是一切伟大思想的勇气与智慧,而战胜虚无则是一切伟大精神得以"伟大"的本质。"神圣的真理"从来都无法从经验的意义上给予证明,它的本质不过是给虚无、混乱的世界以意义、秩序,至于它是以信仰还是以理性的形式,是披着哲学还是宗教的外衣,都并不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必死,所以虚无主义不死;又因为虚无主义不死,所以苏格拉底与耶稣永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