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立忠 《山西老年》2011,(10):20-20
抗战时期,榆次城南15公里的东阳镇一带,是太行山根据地与革命圣地延安往来的一条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2.
《游城南》是明代陕西著名学者赵崡亲身游历西安城南的一篇游记。为了使人们了解明代长安城南的历史地理变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作者亲眼目睹自宋至明532年间西安城南地名及遗迹的迁徙、改名、增补、废毁,以及西安城南自然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的分析,显示该篇与宋张礼《游城南记》的先后联系和存在着诸多迥异之处,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明代西安城南的重大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结论认为《游城南》是明代惟一的专篇游记,其珍贵的地方文献史料价值应予以充分肯定,对《游城南》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对西安城南研究中尚存在的缺漏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南京,老城南改造一直是焦点话题。近年来,秦淮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老城南改造中创新思维,提出了“整体保护”的全新理念,在将秦淮打造成南京“城市历史文化客厅”的同时,也为老城南改造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王正明 《社区》2012,(31):15-15
在基层创先争优活动中,云南省祥云县的城东、城西、城南、华严4个社区,结合辖区的特点和优势,打造自己的争优品牌,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记忆的证明     
朱慧 《金陵瞭望》2009,(27):50-51
清晨,厚重的、湿湿的雾气氤氲在老城南沧桑的面容,隐隐的阳光穿过云层,散落在泛着青光的石板巷上。吱嘎一声,轻轻拉开自家院落的门,拎着鸟笼,踱着方步,哼着小曲。  相似文献   

6.
李沅 《金陵瞭望》2011,(7):67-69
在搜索引擎里键入“南京老城南”,无数博文、图片和新闻都在述说一种情绪:留住老城南,留住南京的魂。“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南唐时的街巷轮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筑和石板路,南京的方言、云锦、绒花、白局、灯会、盐水鸭等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发源于此。老城南是南京的根,南京的魂,承载着千年的秦淮风雅。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22日上午,小雨,又是星期六,但是高明没有休息,我如约来到他位于北京城南龙潭湖畔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8.
王世虎 《社区》2012,(24):49-49
因为换了份工作,单位地点由城北迁往了城南,我不得不重新找栖息之所。哪知单位附近的房子那么紧张,好一点的小区全饱和了无奈,我只有在城中村的一栋民房里租了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单间。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和古代房屋建筑规律,运用倒推法,正确判断汉乐府《战城南》中的歧解字"梁"、"南"、"何"、"北"、"君"、"思"、"良臣"、"子",得出诗的主旨是:伤悼阵亡将士,讽刺国君不遵守客观规律,肆意发动战争,草菅人命。而运用溯源逐流的方法也能更明确《战城南》在诗歌史上的意义:一是开创了后代诗歌中《战城南》的乐府类目。二是控诉战争、将矛头直指统治者的批判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诗。三是雄壮豪放的风格对后代《战城南》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2,(33):1-1
广西省鹿寨县城南紫金园的李东升读者在来信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宁波市,有一个华光城社区“老人互访团”很出名。它是由社区近百名老人自发组织的,成员中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近百岁。大到社区事务,  相似文献   

11.
文雪梅 《老友》2013,(4):40-40
去年,我变卖了城南的房子,搬到城北和父母住在一起。前儿天,闺蜜小兰到家里来做客,看到一大家子人,她就说:“你这是冉寻麻烦。我们刚一结婚就独自买房住了,无拘无束,过着快乐的二人世界,才不会和父母挤在一个屋檐下呢。”  相似文献   

12.
王纪卿 《可乐》2011,(9):76-77
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湘潭县有个周姓大户,正在为大小姐征婚。大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力,鼓动他去应征打擂。  相似文献   

13.
雷高林 《社区》2013,(36):46-47
贵阳市新华大道背靠南明河,河水清澈、绿树掩映,街道宽敞。新华大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号称贵阳的城南胜迹。北为翠微街,贵阳地标甲秀楼所在地;南为箭道街,贵州棋院所在地;  相似文献   

14.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8,(23):61-61
我家住在城南新桥,面对着蜿蜒西去的秦淮河水。当初售楼小姐说:“这小区绝对是旺宅。施工时还挖出了一块书有‘芳园’二字的古石碑,传说清朝时这里是一个大官儿的宅院呢!”一听这话,我立即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套住宅。  相似文献   

15.
下了车,韩桔又去了周小柏家。 城南还是那么喧嚣,风沙也似乎比城北大,每次去过回来,韩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周小柏那里,让他洗洗她的头发。  相似文献   

16.
纪建国  李坤 《北京纪事》2015,(2):98-101
蒲黄榆是城南挺大的一个地方,是由蒲东桥、黄土坑和榆树村三个地方组成,每地各取一个字,因此叫蒲黄榆。在二环路以外,出永定门往南,到沙子口往东再有两站地,我觉得都应该算是蒲黄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南边靠三环路的地方还是很空旷的菜地,东北角和西南边有些50年代的老楼房,一条大街从东向西,街两边差不多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平房,是一条挺繁华的大街。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和好友静约在一家咖啡厅里见面。我们是经年来见的高中同窗,偶然知道同在一个城市,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那一天,咖啡厅的落地窗外飘着霏霏细雨,而静的眼里是止不住的泪水。  相似文献   

19.
<城南旧事>虽系小说,但却出之以散文笔法,有着强烈的纪实性特征,本文从纪实视野--缅怀童年、纪实心态--童真体验及纪实笔法--淡笔描摹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南旧事>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持续七年(2005 2013年)的"老城南保卫战"是南京旧城改造运动的转折点,也是南京当代城建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文章以该事件中数度出现的一幅明代古画《南都繁会图卷》为主线,对事件进行剖析,为该事件提供一种新的诠释的可能性——该画卷在2005年以景观雕塑的形式首次介入城市空间,这使画卷中的"场所精神"被唤醒,对"老城南保卫战"的进程产生影响,最终带来画卷中的空间形态、使用方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