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言情小说,还是言钱小说?——论对张恨水小说文本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钱是张恨水小说文本用以结构故事、推进叙事、塑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在主要关注民族与革命等宏大思想问题的中国现代社会环境中,张恨水以金钱为核心话语的小说文本触及了人的物质层面的存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思想追求的某种缺失。这应该是张恨水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学界对张恨水作为言情小说大师的定位和误导却妨碍了对其创作的全面认识和评价,遮蔽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箫笛张恨水,这位“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①,以其洋洋三千万言的创作位列中国现代作家最富有者之林。相比之下,对于他的研究和评价就显得不够。张恨水的意义和价值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们习惯于从新──旧的简单对立中,把...  相似文献   

3.
1931-1941年期间,张恨水“鸳蝴”小说被频频搬上银幕,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下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性价值。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元叙事”的自反性探索,众多电影公司对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发起了有声片的突破性尝试,如联华影业公司推出的《银汉双星》、明星影片公司的《啼笑因缘》等。张恨水一系列小说被各电影公司导演不断改编并推向银幕,这一文学改编电影的现象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转型、上海“孤岛”电影时期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沦陷”时期,不断展现出通俗剧适时性价值与银幕生命力,在情爱叙事的感伤现代性下折射了女性形象的“越轨”特点。其中,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中的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跟随时代而调整的适时性特点,集中体现了女性命运截然不同的走向,反馈出文化保守主义下“犹疑”的评价标准和社会转型下“滑动”的价值选择;此外,还依据不同时代的女性站位适时而变地呈现出从鼓励到规训的过程。在民族形势严峻的特殊历史时期,张恨水作品的“银幕化”现象彰显了在革命电影叙事文学背后隐藏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市民的整体风貌与广泛的社会现实。在“通俗”外衣包裹下,其作者意识与社会呼吁借用银幕得到了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北海 《江淮论坛》2006,2(2):171-173
张恨水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通俗小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张恨水小说有两大显著特征,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以发展现代通俗文学创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5.
1928年4月,《新民晚报》在奉天(沈阳)创刊。主持《新民晚报》的人,与张恨水是朋友。因而,他们便向在北京的张恨水约稿,请他给报纸写一篇《春明新史》的小说。在这之前,张恨水写过百万字的小说《春明外史》。张恨水觉得这类小说没有续写的必要,没有答应。但因编辑和他是朋友,尽管未得到他的同意,也在报上发了预告。这样,张恨水才答应下来,写出了二十四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6.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小说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段.前期以翻译小说为主,践行"开风气,牖民智"的办报主张;后期以原创小说为主,强调"讽喻时事"的功能,具有不少新变的时代特征.就小说观念而言,其本体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语体观念却率风气之先,大力提倡和实践白话小说,其曲折的成长历程颇具"标本"价值,对此后的白话文运动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西学界对赛珍珠小说的文学史定位与评价向来毁誉参半.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出于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亲近与热爱,主人公都是中国传统规范的践行者,其批判性逊色于同时期的精英文学代表作家鲁迅与通俗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表现为结构的传统性,人物刻画的类型化与模式化、情节的传奇性,有别于同时期的精英文学,而与通俗文学接近;其受众和接受状况,更是具有通俗文学特征.这与赛珍珠接受的早期教育、与赛珍珠对小说的定位、与赛珍珠独特的身份等三个方面因素有关.赛珍珠小说的通俗性是无法回避也毋庸回避的事实,从时间、空间维度对赛珍珠小说及其通俗性进行价值重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赛珍珠作品的通俗性以及其与通俗文学的亲缘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章回体小说有其固定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后被废弃,但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大量写作章回体小说,使这一形式得以继承和提高,对小说民族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这不仅体现在对佛教语汇、意象和题材的汲取,也表现在对佛学精神的融会和对禅趣佛境的追求上。许多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流露出浓厚的佛教意识,张恨水便是与佛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通俗小说作家。在其早期小说创作里,佛教文化不仅从叙事、人物形象等形式层面,也从精神层面渗透到张恨水小说的艺术世界,使其小说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史超 《东岳论丛》2022,(10):75-80
与同时代的其他通俗文学作家相比,张恨水的小说展现出特有的社会空间,这不仅体现为张恨水以写实的手法对当时中国社会城市生活现状的真实再现,也体现为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肮脏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批判。张恨水的创作在一众通俗文学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高峰”,根源于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及其特有的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社会经验和现实关怀与其长期供职于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报业的工作不仅使张恨水有机会直接接触大量真实的社会新闻,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真实的素材,也使得张恨水相较于一般作家来说有着更为广泛的交际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状态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更使得张恨水深谙一般读者的兴趣点,能够在顾及阅读趣味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更能迎合一般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在以市民社会为读者群的小说创作中,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新文学以知识分子及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张恨水明确表示,其读者群是市民阶层,作品突显出了文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作家始终自觉地让文学作品与大众站在同一阵线;在女性婚恋主题上经济与道德的对话,张恨水塑造的仍然是与时代俱进的女性,然而不同于新文学中强调女性“灵魂的提升”与对崇高生活的幢憬。张恨水注重描写在生存经济压力下的爱情,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始终处于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着眼于市民社会中世俗的生存与爱欲的挣扎之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转化中,人物心理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张恨水小说文本所描绘的多数是大都市的图景,这些描述深深地打上了已经被都市化了的作者本人的精神烙印,而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无所归依,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来自的乡村无法摆脱的眷恋.而作者更为重点表现的是人物对城市的深沉的依赖和以城市作为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张恨水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创造的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二十余部,有时六、七家报刊同时连载张恨水的作品。他的小说中有二十余部相继被改篇为电影剧本、话剧、京剧、评弹及多种地方剧和曲艺,有的成为该剧种的保留剧目,有的作品(如《啼笑因缘》)曾先后七、八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直至1987年,中央电视台还播映了根据其小说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张恨水的作品获得几代观众和读者的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散文艺术的极致——《山窗小品》艺术漫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既是现代著名小说大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造诣很高的散文名家。其散文创作贯穿于整个写作生涯,在其创作总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艺术上独具风格特色。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确应占有一席之地。 在张恨水先生的散文创作中,《山窗小品》(作家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散文结集之一)最集中、最完整、最清晰地展示了张恨水先生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与基本特色,深蕴着  相似文献   

14.
"国学"的内涵很自然地与经典文化联系在一起,而在这种认知中是没有小说的位置的.但是,古代小说具有多方面价值,只要不放弃"国学"概念,古代小说就不应被排斥在"国学"之外.我们把古代小说纳入"国学"也许有助从内部为"国学"确立一个坐标.  相似文献   

15.
陈寿琴 《天府新论》2005,(Z1):299-301
在我国现代文学早期,女作家石评梅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反映个人悲哀和"五四"时代青年人共同的迷惘,"个性解放"旗帜下的自由恋爱,还是对社会风云的变化密切关注,都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于上世纪20年代女性小说来说,既拓展了题材的广度,又注意了小说内涵的挖掘,对我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其小说创作具有了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是一位著名的章回小说家,是后期鸳派(鸳鸯蝴蝶派)重要人物。但由于他抱着改良旧小说的宗旨,在新文学、新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作品不断进步,后期创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已逐步挣脱鸳派的束缚,向新小说过渡,进入新文学的外围。张恨水向新小说过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他与新文学的关系究竟如何?新文学对他的评价又如何?搞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张恨水的创作道路,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新文学的时代影响和改造旧文学的巨大力量。张恨水的创作可以“九·一八”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又可以1924年开始写作《春明外史》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后期则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本文试图按照这条线索,探讨一下他向新文学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是"酷好词章"的现代通俗小说大家,他的《金粉世家》中词章数目不多,却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功用:相较于《花月痕》等近代小说,《金粉世家》中的词章随时代风尚变化而呈现简化和弱化的趋势;《金粉世家》采用旧体章回回目概况现代叙事内容已经显得局促,但小说内容中文言诗文的穿插仍能够起到预示、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功用;小说借助词章烘托映衬冷清秋这样一个过渡时代旧式才女的孤独形象,小说中词章的运用也为张恨水寂寥的旧式才情保留了一方自我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9.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也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内在价值"。二者都用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