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社会危机在社会变化、经济不稳和道德混乱的狂飚袭击下,美国的家庭开始反击了.八十年代初,千百万美国人在认真探索支撑家庭生活和对付影响家庭习惯的巨大变化的办法.人们大声疾呼:"家庭破裂了!""家庭瓦解了!""家庭出现了危机!"美国儿童、青年、家庭行政管理专员J. 卡尔霍恩说他从未见过人们象现在这样关心家庭问题.根据最近的民意测验,广大的美国人认为家庭问题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1%的人想往过去的"传统家庭体制".  相似文献   

2.
杨成凤 《社会工作》2011,(12):65-67,74
在灾害中儿童和妇女是弱势群体,四川地震后,儿童友好家园的建立旨在为灾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游戏、娱乐、教育、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等一体化服务,帮助灾区儿童尽快消除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回归正常生活。通过在家园活动的开展对"优势视角"、"儿童保护"、"儿童参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等有了一些理解。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考社会工作专业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牛芳  张燕 《社会工作》2013,(3):123-129
近年来,"儿童虐待"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工作亟需介入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文化、法律和伦理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虐待"问题时遇到的文化困境、法律困境和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面临"儿童虐待"问题时要担当起服务的提供者、受虐儿童的支持者、制度的倡导者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影响人的多重角色,为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为例,以中国和德国为观察视角,分析和思考"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立法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基础."社会教育学"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是应对儿童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成长与发展"、"社会化"问题以及支持和辅助其核心成长环境(家庭)的重要专业领域."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领域的立法首先需要建立社会教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美国社会,离婚率已高达50%,生活在双亲家庭之中的儿童还不到50%,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人们都想简化离婚的手续,消除离婚双方的耻辱感和敌对情绪,从而使离婚变得"体面"一些.所谓《无过失离婚法》正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当一对夫妻办理离婚的法律手续时,  相似文献   

6.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7.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关系缺位"为特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约制和现代性蔓延的伴生物.借助"制度—关系—主体"分析框架,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理论梳理,认为"关系为本"的治理实践是关系视角在社会工作中兴起的自然趋向.而"关系社会"的中国文化特质为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以及关系为本的实务方法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现实土壤.基于"关系社会"的本土语境,关系视角的核心理念,以及获取信任的"给面子"、"做人情"、"搭关系"概念,从生态学角度,以立体性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态性环境,即依托个案工作方法,促动留守家庭亲缘关系包容性发展;凭借小组工作策略,提高其集体融入意愿和社会交往能力;借助社区工作技巧,强化留守儿童非正式社区关系网络,进而使其在他助、互助与自助的生态关系建构中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费梅苹 《社会工作》2012,(11):11-13,22
本文以"机构照料儿童社会适应"服务项目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立足儿童需求为本和儿童发展权保障为本的福利理念,对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合作下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出了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刍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由政府、群体和个体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节后,应美国养老组织的邀请赴美考察了美国的养老产业.养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走向富裕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为应对二战后的"婴儿潮"在今天呈现出的社会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特别是我国这样"未富先老",又伴随计划生育带来的"速老"问题,使得养老问题更复杂.20年前,美国就将养老问题提上政府议程,此行对美国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2.
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部署中,中央领导对困境儿童倾注了特别关爱,社会各界对新时期儿童福利制度寄予热切期待,民政部领导对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如何回应这些期待和要求,推动儿童福利制度新发展,是儿童福利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命题。近年来,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破解难点问题,河北省不断开创儿童福利工作新局面。首创"婴儿安全岛"完善弃婴保障机制2011年6月1日,河北省建立了全国首个"婴儿安全岛"。"婴儿安全岛"的创立,保障了弃婴第一时间得到保护和救治,畅通了弃婴救助渠道,完善了弃婴安置机制,开创了弃婴救助新模式。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这是一个亮点,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一定要抓好并要求财政、编制部门,从财力、  相似文献   

13.
海峰 《社会福利》2006,(3):60-61
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国家庭甚至单身者领养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据统计,在美国被领养的儿童已经达到160万,占全美儿童的2.5%。美国每年有50万个家庭和个人提出要领养儿童,但在美国能被领养的儿童供不应求,因此有专门机构组织到外国去领养外国的儿童。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更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为了应对艾滋病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问题,2006年1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和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团,河南、四川、云南三省民政厅和德宏州民政局参加,赴南非考察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安置工作。通过考察活动,学习、借鉴了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拓展了工作思路,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项目。  相似文献   

15.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11):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和一位职业作家合作的产物.第一部分谈到了美国当代教育的六个目标:1.教授技能和知识.2.训练性格和人性.3.发挥儿童的天赋.4.达到社会和睦.5.缩小收入差距.6.掌握各种文化.第二部分论述儿童的心理特征.第三部分介绍美国关于智力问题的几种看法和各种智力测验,着重论述智商测验,并谈到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观点和他的测验方法.作者还论述了教学手段和课程安排、课堂气氛和教师的作用等问题.第四部分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试验性解决方案.主要指由于家庭出身不同而造成的儿童在学习上的差距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徐渊 《社会福利》2014,(12):36-36
浙江省安吉县借助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的成果,发挥社区综合平台的优势,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运用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儿童幸福之家"关爱平台,广泛开展一系列社会公益服务项目,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娱乐、教育、卫生等一系列服务,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羽 《社会工作》2010,(21):57-57
在美国,保护儿童放在所有家庭及青少年服务的首位。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儿童虐待问题,70年代开始立法,建立了虐待儿童报告制度。美国开设专门的防止儿童虐待的热线电话。老师、社工、医生、护士、邻居如果发现虐待儿童的事件必须报告。若知情不报被发现一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4,(3):F0002-F0002
正创办于2002年的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福利中心),是宝安区政府为解决本区养老、弃婴、孤儿收养等社会问题而建的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在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与亲切关怀下,福利中心秉承"仁爱立业、止于至善"的方针,以"不是子女胜似子女、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为根本宗旨,累计接收安置孤残儿童1300余名,接收入住老人200余人次。目前在院儿童300余人,老人近百人。以综合评分最高分通过广东省一级福利机构达标评审,以孤残儿童"六师"服务为核心的"阳光之家"服务获评广东省民政厅"优质服务品牌",在全国福利机构率先引入并建立"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涉外收养先进福利机构称号。  相似文献   

20.
张威 《社会工作》2019,(1):28-43,110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社会工作立法。从德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来看,德国社会工作立法为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先决性的法律依据。本文以德国为例,阐释"儿童与青少年专业工作"的法律体系、思想特征和主要任务。尤其是《社会法典》第八部/《儿童与青少年专业工作法》的主要任务体现于两方面:面向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工作和面向其所处社会生态环境的工作,而支持和协助家庭是所有工作的重心。该法典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教育"的科学理解、面向个体与环境工作的双重视角以及以预防为主、兼顾干预的原则,为中国在儿童青少年和家庭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立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