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工科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跨界、融合、创新等特点,为以培训卓越工程师与创新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知识整合能力弱、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提出打造工程实践平台、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功能、组建社群学习团队、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为新工科建设以及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道桥专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近年来,随着BIM、云计算、智能建造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转变,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学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背景,明确道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构建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财经的交叉融合化特征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创新型新财经人才。河北金融学院作为河北省第二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确立了“思政+专业+科技”新财经人才培养战略。基于以上背景,该校经济学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了“一起点两方向三驱动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培养“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数据”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探讨了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为民办高校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校企研”多元主体协作共治育人模式,既发挥了各方资源优势,又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补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短板。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及需求展开教育活动,让育人与用人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该文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发挥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化作用。在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的同时,实现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得以迅速推广,对实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深入开展问题梳理和理论分析,探讨并提出了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一定指导与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各行各业在产业化升级、更新和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采用"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良好路径.针对当前高校"专创融合"中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缺乏紧密联系、专业课程与实践平台缺乏紧密结合体系、缺乏系统的评价与管理机制等问题,探讨基于"专创融合"视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学生在创新训练、创新实践、创业训练到创业实践的闭环.  相似文献   

8.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推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商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类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通过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对人才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商科类专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要以"人才培养、融合共享、协同创新"为主线,实现教学与生产交互育人的轮辐式网状人才培养新形式,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和分类发展、明晰服务定位、确定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保障产业学院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地域性是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除了实践性、应用性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特性。职业教育应培养地方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提升所需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旨归。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当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应将优质资源下沉至中职阶段,系统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效融入并引领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该文结合义乌这一区域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探讨基于“产城教”融合理念的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水平是职业院校核心办学条件及发展能力之一.该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进行分析,对教师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进行探讨,为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探索有效做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生态发展。该文针对专业培养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生态视角下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线并重、‘专业—科研平台—企业’三位一体”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需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项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各专业应用为导向,针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财务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多元知识、多样技能、战略思维的财务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数字经济视阈下,面对社会发展对新型财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的高校,应通过构建数字化财务课程体系、采取全方位协同育人、完善财务人才评价机制,实现培养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将新文科优势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是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该文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给应用型高校带来的新机遇,对高校实践教学深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并就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的需要.商丘工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构建了能力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新工科专业发展迅速,对传统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构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深化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国自2013年起即着手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数学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开课时间长、课程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其影响面远超其他学科。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面临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基于此,该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高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理论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对于厘清产教融合主体内在关系、推动产教融合主体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产教融合实效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对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概述,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相较之下,我国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以能力本位为基础,提出"文本教学"+"工作室制"的教学范式,分别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教学范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需要紧跟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这就突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实施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而高校在ESP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合理的ESP课程设置、翔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