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还魂型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历代还魂型爱情小说创作中的四种形态,并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角度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2.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特权方面,佛教劝善故事和古代法律文献之间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3.
再生仪是辽代帝王特有的一种人生礼仪,它是古老的杀耄君习俗之演变,同时又融入了本命信仰。正是由于后一点,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是其常例,由于种种特殊原因而提前或延期举行则是其特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英语变体的文化再生与语言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本土化既是一种文化再生的过程又是一种语言再生的过程。本文探讨了英语在汉民族文化中的这种文化和语言再生过程,以及文化再生在语言再生中构词以及语篇风格等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从儒家文化出发,对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条件作简要的分析论述,并从中探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春雨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是决定我国古代农业丰歉的关键因素.春雨作为生命之水的意义积淀在人们的心里,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的春雨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体裁多样,专题的题咏自宋代开始便急剧增加,艺术表现方式多样,体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春雨意象的不同美感.春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使春雨从一种气候现象而成为一个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从来就是文学传达(书面创作)的物质资料,并为其超越时空得以流播的载体。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从特殊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字所显示的特点,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形成与客观地制约着该民族文学的美学特征。笔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探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血缘关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特征的形成,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将它放在与文字学的相交点上加以审视,或许不失为一个宏观观照的角度。本文对古代诗歌(文中论及“诗歌”,均取广义)格律化的考察,也便由此入手。  相似文献   

8.
当代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竞争的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在设计风格日趋国际化、趋同化的背景下,深入发掘传统设计文化并使之现代化,已成为当代设计竞争的关键.通过对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分析与再认识,来探索传统建筑的现代性转向,以期能为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欲与理苏桂宁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所反映的欲与理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然对理解中国文学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无帮助。一、先秦与欲相关的美学观在先秦关于情故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井神信仰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水井崇拜。西汉时期,井神被国家列入"五祀",此后时废时立。在民间,井神一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奉。井神的形象复杂多变,有士大夫、女神、童子、龙王等多种形象。井神的职责也逐渐扩大,不仅仅限于管理井水。有很多关于井神的民俗,有些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锋文学的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和死亡是中国先锋文学对人的生存和存在进行思考的两个重要表现领域。在人类意识层面,荒诞是生存状态下精神死亡的表象,而死亡则成为对于存在的荒诞境况的解脱。它们所体现出的感性学意义在于对信仰丧失之后的虚无状态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至21世纪中叶约二百年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定位,既是对过去一百年多年来中华民族革命与建设追求的科学梳理,也是对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国内部秩序、东亚和世界秩序发生变迁的过程.中华民族将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封建家国同构的宗法体系向现代党和国家关系转变,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秩序;和周边国家、世界各国的关系也会从昔日帝国秩序向今日和平共处方向转变,推动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相似文献   

14.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死后人工生殖问题。死后人工生殖对社会伦理及法律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持保障子女权利原则、自我决定原则、生育责任大于生育自由原则及人工生殖技术医疗性质的原则,对死后人工生殖问题做出判断; 应该制定全面的人工生殖法律,明确禁止死后人工生殖。  相似文献   

16.
新一届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不仅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也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相符合,更是21世纪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贯彻这一命题,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注重制度的创新和精神战线的整合,抑制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能力和效率的协调发展,社会自身基本需要和资源的内生自发发展,社会生活全面综合的整体发展,最终达到以人为目的的真正社会发展,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不同文体中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批评、散文批评、词学批评、戏曲批评、小说批评的渐次运用中;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戒、王世贞、吕天成、祁彪佳、陈廷焯、金圣叹等人手里.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比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充满爱心的格里高尔的凄凉的死亡结局和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伊凡死而知爱的欣喜重生,揭示了在自由与沉沦、个性与孤独、逃避与抗争的矛盾与荒谬的存在主义生存境遇中爱的基本原则——守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而在人类寻求自由的过程中,死亡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 ,桑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因而桑意象频频出现 ,不仅产生了“桑中之约”的风习 ,而且形成了采桑女故事情节和圣贤“生于空桑”两种主题模式 ,并赋予桑意象多重文化象征意蕴。文章拟对两种桑意象主题模式做出深层次的阐释 ,意在揭示出桑意象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资源、支配性力量和评价法则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国30年文学的政治文化语境,认为高度一体化是其本质特征。“文革”时期的文化与文学,是建国17年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