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确认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内容中,“十个明确”无疑居于核心地位,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大厦的“四梁八柱”,因而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十个明确”是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逻辑地展开的,从根本上深刻回答了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三大时代课题”。深刻理解“十个明确”对“三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2.
张玉蓉 《理论界》2008,3(1):25-27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终极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辩证统一。新时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恩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顾海良 《学术界》2023,(12):5-12
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第二个结合”中文化主体性的学理性探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新的辉煌。“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深化了“第二个结合”历史演进和时代意义的思想真谛和本质规定;文化主体性使得中华民族历史中成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理论要素,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形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夯实“第二个结合”思想基础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过程。在“两个结合”整体上,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脉”和“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坚守这个“魂脉”和“根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博大、丰富、系统、精深.但其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构成这一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敢于突破传统的提法,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度而提出的治国理政之总方略、总战略。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内容组合,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论新阐述,是具体有鲜明的原创性理论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论断。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间的本质关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时代精华”重大论断中蕴含的学理、道理和哲理,特别是对“两个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深入研究和深刻领悟,以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历史自觉和奋进新征程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7.
王力军 《齐鲁学刊》2002,1(3):57-6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理论构想与实践基础、理想境界与现实国际环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个错位”,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据,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历史课题,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进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当代中国发展新道路的形成凝聚了我们党四代领导人的理论贡献,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体现了四个理论层次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当代中国发展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方向、本质、实现形式和途径新的认识和理论概括,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林建华 《东岳论丛》2022,(7):5-14+191
分析形势和任务、研判路径和条件、总结成就和经验,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独特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已经过去的新时代这近十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淀了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五个必由之路”的新鲜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主动应对仍然存在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甚至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历史关口,继续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善于用好“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刻思考和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自觉、现实要求与必然逻辑,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三大历史语境: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视域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发展的三大历史语境: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解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而思考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以及探索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内涵。此外,本文还直面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享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重要理论挑战,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理论话语回应了世界上种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责难。  相似文献   

12.
以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呈现出的规律性经验为借鉴,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能科学全面地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特质与理论贡献。从经济学范式运动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综合”“交汇”“交叉”已有经济学范式的基础上,整体建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框架,不但改变了西方经济学范式在理论界的主导地位,而且将当代经济学理论推向全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总体而论,存在“复归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超越或者复归来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相继性,又要看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更要看到两者所独具的个性。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四个全面”: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后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演化,把握平衡与充分发展的相对性,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对于“深入学习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丰富党的执政智慧,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也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治理与统治具有本质同一性,只是前者表面掩盖了统治职能而突出了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国家治理植根于中国国情与改革实践,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动回应,还是对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优越性,更具改革价值。要超越西方治理,必须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平等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宣 《文史哲》2006,3(1):152-154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这些新认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呈现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其基本点包括:提出始终“牢牢把握最大国情、牢牢立足最大实际”的根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国情的全方位认识;提出“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的重要论断,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这些新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总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源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其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点从制度、本质、体制三个层面全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