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桂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
近代中国慈善教育事业经历了发轫、初步发展、兴盛和衰落等四个阶段,不同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特点与时代表征.纵观其发展进程,它不仅是一个中国慈善事业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中西慈幼文化融合的过程.近代中国慈善教育事业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同时又注重借鉴西方慈善良法,救助了众多孤苦孩童,并结合时代需要,重视教养兼施,传授适当技能,使其自食其力,自立于社会,这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银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9-42
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慈善伦理思想:"慈以扶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伦理;"团结互助"为重点的宗族乡梓慈善道德;"本主崇拜"为载体的宗教慈善思想等,对调整白族人民的慈善互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慈善伦理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炎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76-82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志士仁人围绕提倡道德之“心”,以道德驭势、利、名,重“仁”德讲廉耻,崇尚忠、义、信、诚,推崇君子人格等阐述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救世思想。并通过深刻揭露和批判士人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正不压邪,官吏不学无术、懦弱无能,因循苟且、骄惰畏葸,贪图私利、廉耻丧尽,上下欺蒙、言而无信、误国害民与重视道德教育、“位”“德”统一、完善选官模式、道德法律结合等具体方法“以除积习而挽颓风”,进而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遒”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翟爱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22-25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5.
杨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20-25
农民的“历史感”和“当地感”从祖辈那里继受而来并赋予和寄托在子嗣身上,从而回答了个人生存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使安身立命得以保障。村落的基础伦理是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在生活层面的实践性、社会性解释和阐述,并形塑成地方性共识和规范。村落基础伦理的转换、变异乃至危机等现象的出现,根源于农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系统的变化,是农民的“历史感”与“当地感”遭遇前所未有的嬗替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浩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3,(3):91-101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嬗变及近代转型均离不开媒介的变迁。口语文化、文字文化以及印刷媒介的变迁史,引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本载体的发展史,促进了法律的规制效率及法文化的空间传播。在媒介变迁视角下分析法文化的嬗变,其分期可以概括为:口语文化引导下的“礼乐政刑”发轫时期、文字文化引导下的周秦转型时期、口语和文字文化相结合的法文化渐进时期、手抄法律文本转为印刷法律文本的法文化传播发展时期、媒介技术变革影响下的近代法律转型时期。正是透过文字载体形式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促进了口语文化秩序向文字文化秩序的转变以及法律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秩序转变。 相似文献
7.
陈文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2)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张彭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9-15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F003-F003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东北大学主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沈阳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承办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东北大学科协、沈阳师范大学、沈阳教育学院协办的“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第十届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于 2 0 0 4年 7月 2 9日至 8月 8日在东北大学召开。中外 12 0位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东北大学 ,出席国际性学术盛会。本次大会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代表东北大学致欢迎词 ,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0.
石兴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4-26
王学振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了。该书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结论新颖,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璀璨夺目的"五色石"。 相似文献
11.
陈宇宙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82-87,124
为准确把握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和深刻揭示,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的传统中国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由于受当时欧洲主流思想界的影响,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赞赏到批判性反思与否定的过程;同时,在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中,也充满了真诚的期待:致力于如何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李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寓德入教的道德教育须先行.道德教育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说教,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践行的现实根基.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展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切实得以践行. 相似文献
13.
刘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 ,“民本主义”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思想 ,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韦杰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1-44
文中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关系 ,阐明了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唯一方法 ,并论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丽琴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8-71
为探索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途径,运用比较借鉴的方法剖析了明清时期赈恤中的官民良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相互补充融合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借鉴意义。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然而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音乐历史疆域的拓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兼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与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力探讨音乐地理疆域及历史疆域拓展下的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及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 ,论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 ,旨在对传统音乐保护与中国音乐发展提出建议 ,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问靖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8-21
孝德不是孤立的,它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其他德目是交融的。这种交融是由于孝德本身的修身特征所决定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交融,对于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朱熹道义论的过分关注,使其经济伦理思想不能彰显.旷世大儒朱熹以"理"为核心建构了宏大伦理体系,进而以"理"为经济活动最高指导伦理原则,以"仁、义、礼、智、信"为经济活动的具体准则构建了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朱熹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经济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