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而人日常沉沦着,忍受着“常人”的暴虐独裁。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就使刘震云的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为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刘震云的作品在英语世界、阿拉伯语世界、法语世界受到较高关注。刘震云作品的海外传播,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改进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传播理念、方式、渠道、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叙事学的观点的方法.结合刘震云的早期作品指出.在刘震云小说《新兵连》中存在一种视角与声音的文化道德落差.这种差异表明了作者孤高自洁的文化人心态.并且表明作者正处在一个创作转型时期.《新兵连》的创作成就为刘以后的叙述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16日晚上,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应中华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之邀,在学院礼堂为女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从《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到现在”十分精彩的百科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7.
陈鲁民 《社区》2013,(2):50-50
我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都说自己笨。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二十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新浪网站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聪明是知道我自己笨。”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8.
杨凤池  石扩 《社区》2012,(16):52-53
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表示,“中国人的痛苦不在于生和死,而是孤单”。这句话,引发了众多人的共鸣,人们甚至将其总结为“中国式孤独”。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文坛上,刘震云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引人注目的新写实主义青年作家。本文以其《一地鸡毛》为例,从“把生活的原生态还给艺术”、“对小人物的生存状况进行关注”、“使叙述保持客观化的态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锦句     
《人生与伴侣》2014,(1):55-55
★艺术家大多有流浪者的内心,无法忍受按部就班的生活,即使身体安顿了,精神还是需要漫游,永远在寻找什么。因为这样寻找是劳筋骨、苦心智的,所以总有那么一些阶段,他们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很不舒服。按作家刘震云的说法,就是“拧巴”。他们与命运的关系就像某个实验:躺在石头上睡觉。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总是把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练的文字当中。他的小说中写满了横七竖八的被异化了人性的人。从权力的实施者和受众两个方面研究和分析刘震云小说中人性异化的问题,并将异化人性的根源指向中国传统的以官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权力文化意识,对人们理解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略论刘震云中篇小说的审美指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震云是自觉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家,但他的创作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表现在内容上是更多地包含了较为沉重的历史文化内容;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是由过去的英雄变成了世俗人物。与描写对象相对应,刘震云的作品注重生活过程的描写,注重外在形态的逼真,叙事风格追求平实,叙事方法是全知视角,表达方式是流水结构,这些都无形中扩大了作品的审美张力。刘震云的作品,缺乏现代人生的精神品位是最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的写实小说,以零度叙事的介入将生存的现实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池莉与刘震云的“鸡毛蒜皮”以上.停泊着方方的思维之舟,尽管不能全然将其归入新写实的行列,但方方小说中对于女性、爱情、鲜血、命运等主题的洞察,亦是临界写实之上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其对于“在彷徨中挣扎、在憧憬中堕落”的少女情愫的描摹,更是将一幅幅“女性五感图”栩栩展置于小说以外的人心中,并以其灰色的笔调涂成一座有关于少女审美理想的城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刘震云《一地鸡毛》的剖析,揭示出:新写实主义小说所特有的冷峻、调侃、反讽的笔调,并未局限于审视所谓“生活的原生态”,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活中卑琐庸俗言行及心理的披露与刻画上。小说通过对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处境及心态的逼真地、深入地刻画,昭示了社会对加速改革步伐、深化改革层次的理性呼唤。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集。全书分四篇。第一篇“学习篇”,收集了作者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体会;第二篇“探索篇”,收集了作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专题文章;第三篇“争鸣篇”,收集了作者若干篇引起争议的文章;第四篇“实践篇”,收集了作者若干探讨现实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描写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处境,为我们展现了权力对人的驱使和捉弄。他以冷峻的叙述风格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残害,充满了对普通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主要体现了两种精神和意义的向度: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和民间的言说。刘震云也有自己的精神困惑和写作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关于作品,众评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小说凸显的孤独主题和绕人的说话形式上。其实,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梦境艺术手法。从梦境的意义建构与梦境的文学功能显现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性思考与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