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发现的五卷本《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韩理洲校点),比明代以来通行的诸种三卷本,多收诗60余首(三卷本共收诗50多首),加上卷五“杂著”部分所收19首赞语性质的四言咏史诗,再加上“补遗”部分所录的7首诗,共收各体诗143  相似文献   

2.
鲁迅现存的诗歌中,写得最早者当推《别诸弟》六首。其中前三首,写于一九○○年初,时为旧历庚子年;后三首,写于次年春,时为旧历辛丑年。其时,鲁迅正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求学。解放后,这六首诗由《周作人日记》中抄出,编入一九五八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  相似文献   

3.
一、苏、黄、美成及其他历代文人写的笔记给我们留下许多作家、诗人的轶事和遗文,这些轶事和遗文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很有参考价值。如宋人洪迈《夷坚志》虽以写鬼神出名,却也写了宋代作家、诗人的轶事和遗文。该书《丁志》卷八对黄州东坡雪堂旧址有一条记载,它对黄州地方兴修苏轼纪念馆就有参考价值。兹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锡厚同志编著的《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辑》),根据二十八种敦煌写卷,并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钩沈辑佚,整理出王梵志诗六卷(另补遗一卷),共三三六首,向广大读者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位唐初民间诗人的诗作原貌,显然是唐代诗歌和敦煌遗书整理研究工作的新的重要成果。编著者化了大量功夫,对所收入的作品作了认真、谨慎的校勘和注释,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敦煌写卷本身的情况十分复杂,如夹杂着许多俗体字、通假字和讹别字,夺衍误倒和字  相似文献   

5.
卷二二《王昙首传》帝示僧虔古迹十一卷,就求能书人名。僧虔得人间所有,卷中所无者,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书,桓玄书,及王丞相导、领军洽、中书令珉,张芝、索靖、卫伯儒、张翼十一卷,奏之。又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602~603页)按:十一卷,《宋书》作十二卷,中华书局校点本  相似文献   

6.
《粤风》是清代学者李调元编辑的一个民歌专集,于乾隆四十七年纳入《函海》初次刊行。它的问世,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我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民歌时期、乐府民歌时期和明清民歌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从明代起,人们开始摆脱儒家传统文艺观的束缚,从多方面高度评价民歌,并开始了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民歌专集的工作,出现了象金台鲁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驻云飞》、《赛赛驻云飞》,冯梦龙的《山歌》、《挂枝儿》以及醉月子的《吴歌》等专集。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述专集都仍然只是采集汉族民歌的话,那么,清代李调元《粤风》的问世,就把这个局面打破了。《粤风》全书四卷,卷一收粤歌二十九题四十九首,附蛋歌三首,沐浴歌一首;卷二收瑶歌二十首,又瑶人布刀歌一首;卷三苗歌答唱二十二首,又苗人扇歌七首、担歌一首;卷四收壮歌八首。全书共收各族民歌一百一  相似文献   

7.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8.
翻阅《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八至卷五百七十所收的浬州(今湖南省浬县)诗人李群玉的诗作。可以看出,其中约有七分之一(共四十五篇),是写诗人家乡地方风光的诗篇。吟读这些诗章,就好象把读者带到诗人多年居住与经常往来的洞庭湖滨、九浬河畔、石门山中、桃源胜境等地,伴随诗人共同领略这一带地方的乡土色彩美。一首首这类诗作,就象是一张张乡土景物的写生画、一幅幅乡土风俗的习惯图;绚丽入目,情韵动人,给人以一种艺术美感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宋书》考疑(九)丁福林《卷六十三·殷景仁传》湛尚居外任,会王弘、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682页)按:据本书《文帝纪》、《建康实录》卷12、《通鉴》卷120、122,王华卒于元嘉四年五月,王昙...  相似文献   

10.
<正> 爱国思想,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曾收入多首反映抗击外侮入侵的爱国诗章,如《六月》、《采薇》等是其代表作。俟至春秋前期,有许穆夫人写的《载驰》,也是这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诗什。这都可算古代爱国思想的嚆矢。然而只有屈原才真正够得上称为爱国诗人。我认为其爱国思想,主要包含有忠君、恤民、怀土等三点内容。实由于这三点的溶和汇合,便构成屈原爱国思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南方江河和滨海岸泮,生活着一个庞大的水上居民群.东自闽江口起,南达北部湾;西北自贵州从江县与广西三江县接壤处都柳江起,向东延展至福建闽江水系,这一大片地段所包括的珠江主源东、西、北三条江河,和广东韩江水系,福建九龙江水系;均散布着无数水上居民.他们以艇为家,浮泛各处,居无定踪.这个庞大的独特的居民群,历史上岭南地区称之为“蛋家”,福建称之为“白水郎”.过去,宋、元、明、清四朝,好些封建士大夫对之进行过点滴的纪载.如:北宋乐史《太平寰字记》(卷一百五十七),陈师道《后生丛谈》(卷四),元人贡师泰《玩斋集》(卷四),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邝露《赤雅》(卷下),屈大均《翁山诗外》(卷七)等书均有提及.清代乾隆年间李调无所写的《粤风》曾碌有“蛋歌”三首.  相似文献   

12.
一 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 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诗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李频诗简议     
<正> 李频是晚唐诗人,主要生活在文宗开成至僖宗乾符年间。《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关于李频的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录为《李频集》一卷。其集又名《棃岳集》,收诗195篇。《全唐诗》编录为三卷,另在“补遗”中载其2首,凡206首,比《棃岳集》多出11首。其中《送刘山人归洞庭》诗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1首,乃宋之问诗,明人早有考证(见万曼《唐集叙录》);  相似文献   

14.
《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全唐诗》卷三十七有王绩的《田(一作山)家三首》,题下注:一作王勃诗。《文苑英华》卷三一九也将《田家三首》收在王绩名下,则知宋人对这三首诗为王绩所作并无疑义。而明铜活字本却将此三首诗归在王勃名下,从此,《田家三首》之归属始有两说。《全唐诗》收此三首诗在王绩名下时虽注“一作王勃诗”,但卷五十六王勃名下未收,其倾向性亦很明显。可明确断定《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因诗的内容风格正合王绩之生平思想及生活情趣。《唐诗纪事》卷四王绩小传云:“大业末,仕为六合丞,嗜酒不任事,因解去……以《周易》、《老子》置…  相似文献   

15.
刚肠侠诗话刘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叉,这是一位很少被人论及的唐代诗人。据《直斋书录题解》著录他有诗二卷。现存刘叉诗仅27首,《全唐诗》收辑为一卷,另在《续补遗》中又辑得《落叶》一首。据刘叉自云:“生涩有百篇”(《答孟东野》),那么,至少应在百首以上。  相似文献   

16.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最短小的体裁,它又可分为五绝、六绝和七绝三种格式,其中五绝、七绝在唐代鼎盛发展,保存下来的作品大约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强(见沈祖棻《唐人七绝浅释·引言》),而六言绝句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不选录。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原本一百卷,收七绝七千五百首,五绝二千五百首,收六绝仅为三十七首,附在最后一卷,可见六绝数量之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提到谷类有二十四种,蔬菜三十八种,药物十六种,草三十七种,花果十五种,木类四十三种(根据顾栋高的《毛诗类释》中的材料统计)。另外,三国时的陆机也写过《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共计有一百四十二题。关于《楚辞》,也有古人写过两卷《草木虫鱼疏》。在国外,希腊诗人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也提到草木花卉。在《奥德赛》第四卷的六百零三行中也这样写道:“……你留下欣赏吧,因为你管辖着广大的原野,有大量的苜蓿和菅草、小麦、黑麦和宽  相似文献   

18.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首长达万言的纪行诗,也是一首描写从灌县到松潘茶马古道上边地民族风情、边塞风物、自然景观的鸿篇巨制。它的内容题材堪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后的边塞长诗。从边塞诗的构成要件如诗人董湘琴其人、文人入幕传统、平定边民暴乱历史,都可追溯到边塞诗的踪影。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广泛、最深刻、最真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陕南有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这便是人民对杜诗的公正评价。《又呈吴郎》便是这样一首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人民性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川东,由襄西草堂迁居东屯之后。当时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而尖锐。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唐王朝的扩边政策,以及大地主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唐求,鲜为人知,湮于诗海。这对于唐代诗歌来说,实不免有遗珠之憾。一、生平籍地考证关于唐求,能研究的资料极少,他的诗遗失很多,《全唐诗》仅收录三十首。他的生卒年已无法翔实考出。至于他的籍贯,有三说。一说是长安人,居味江。(《舆地纪胜》),明人杨慎则说:“唐求,嘉州沫江人,所谓诗瓢唐山人也”(《升庵诗话·卷八》)。这两说都不确。今据乾隆《崇庆州志·隐逸三十二》)引宋人《茅亭客话·卷三》有味江山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