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11,(3):22-22
为加快苏州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江苏苏州市制定了"姑苏人才计划",配套出台了8项实施子计划,涵盖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创业”一词起来越抢眼,创业型人才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爱,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各地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为给创业型人才提供创业的条件,都制定并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办法,积极拓宽创业空间。如江苏省确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创业成长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运行机制,力争在创业人才规模、质量、层次、结构和效能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上海市规定一般外商投资项目的初始投资额不低于25万美元,而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项目则降低至1万美元。北京市除了推出吸引留学人员到京投资…  相似文献   

3.
对众多海外人才来说,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四个"海归"中,就有一人在上海。截至2008年底,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海外人才已经达到8万余人,约占全国的1/4。一大批留学人员在跨国公司和著名国际机构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留学人员在沪创办的企业达40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5.5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才交流》2012,(9):51-51
2012年6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外国专家局正式成立。近年来,示范区高度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杨凌投资创业。同时,杨凌还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省部共建体制优势,这些都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中国(无锡)海归创新创业峰会"隆重举行,10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和海归人才,相聚在美丽的太湖之滨,畅谈报国理想、纵论创业之路,令人鼓舞和振奋。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上海,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的目标。面对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迎接"世博"以及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多重"挑战上海必须尽快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加快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标志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新一轮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上海的人才新高地。一、确立上海人才培训的新目标1、上海人才培训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已经基本建立起一个全市性…  相似文献   

7.
6月30日,在以"创业基地与人才特区建设"为主题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目前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汇集4万名优秀海归,兴办15000多家企业。各高新区已出台80多个专项计划,建立了140多个国家级孵化器,吸引和帮助海归创业。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建设“人才特区”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8.
《人才开发》2011,(3):16-17
上海招聘网(SHjob.cn)于2007年11月推出针对贸易进出口行业招聘求职的网站——上海贸易专才网,这是上海首个专门为贸易人才服务的专项网站。当初之所以设立该网站,主要是上海招聘网发现,从2004年开始,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前三。海关总署的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口岸外贸和海关税收均已占中国总量的四成。上海国际贸易企业机构逾8万家,其中货物贸易企业4万多家,外商代表机构1万余家,服贸企业3.5万家,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与之相应,贸易进出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而上海招聘网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发现,贸易进出口类的招聘职位也随之不断增加,年增长幅度在30%以上。对此,2007年11月,上海招聘网专门推出针对贸易进出口行业招聘求职的网站,力求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上海高校:吸引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财富,顶尖人才更是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都构成了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服务的"大背景"。作为高端人才的汇集地,上海高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锐意改革,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吸引、留住、用好海外优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童汝根 《人才开发》2011,(10):16-18
我国重视产业结构与升级,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将经济发展形态向创业型经济转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业型经济均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大量创业型人才、改进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1.
何通 《人才瞭望》2010,(6):32-33
宿迁地处江苏北部,是发达省份的后发展区域。近年来,宿迁市始终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更快发展,大力实施"百名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300名,其中27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和一批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宿迁市工业增速持续领先全省.财政收入顺利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加快区域突破的巨大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对众多海外人才来说,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现在,全国每四个"海归"人才中,就有一人在上海.截止到2008年底,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海外人才已经达到7.5万余人,约占全国的1/4.  相似文献   

13.
"2010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下称"中国海创周")7月1日在大连顺利结束。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共有667项高新技术项目签订了意向合同,510名各类人才与企业达成用人意向。  相似文献   

14.
雨田 《人才开发》2011,(6):58-59
日前,"2011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上海金融环境建设,与会专家纷纷认为,金融人才建设关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局,上海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吸引更多金融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构筑国际人才高地”的战略构想,这是上海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四个中心”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就以其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恢宏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召唤着海内外各类人才来这里成就理想,开拓创业。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成就斐然。目前,来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作为人才发展理念的重要创新,坚持"以用为本"既是实现人才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最终落脚点,同时也是对如何用好用活人才的现实解答。当前,要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为此,必须紧紧围绕"用"字下功夫,从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评价和人才流动五个方面把握"以用为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服务的首选城市之一,回国留学人才已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目标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面对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无锡将实施“530”计划,即在今后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日前从无锡市人事局传出消息,共有3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通过网络报名。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报名者带来的创业项目,将在9月20日前接受初审和专家评审小组评审。为让更多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加盟无锡的建设,无锡市政府不久前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该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无锡市“530”计划的第一年,有关部门将按照《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对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进行严格的选拔。这次报名参与无锡“530…  相似文献   

19.
<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院校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唯有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全方位纳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从质到量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才交流》2012,(10):56-56
国际化的"人才蜀道",海外英才来蓉奏响"成都声音"。9月19日,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重大专项活动之一,"2012年海外高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在成都举行。在本届海科会"西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暨投资发展机遇推介会"上举行的"海外人才引进与城市国际化"主题论坛与"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中,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侨领、侨商、华侨华人聚首成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