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2.
幸福快乐作为一种积极的主观情感体验来源和存在于人所现实拥有的生活、工作、精神三个世界,每个人的幸福与痛苦大抵与其生存的这三个世界的结构、质量与功能有关。人应当追求和拥有完整和谐的三个良好世界,这样才享有全面的幸福和圆满的人生。但现实的人生往往是有缺陷的:或者生活世界不美满,或者工作世界不如意,或者精神世界有缺憾。缺陷也可以衍生积极效应与幸福体验。通过采取转移替代、人际建构、调节欲求、升华精神等行动策略,个体可以实现趋乐避苦获得幸福快乐。由此观点分析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偏高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生存世界不健全、不完善,生活世界的狭小、工作世界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贫乏使得她们缺少趋乐避苦的界内利用资源与界际转移支持,更缺少化解矛盾、创造幸福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霍尔巴赫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8世纪盛行的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霍尔巴赫从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追求现世的,尘世的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幸福就是人与环境的相协调以及在此状况下人所能保持的一颗平静的心灵;实现幸福的条件在于无贪欲、适当的劳动和德行。从而确立了一种与封建宗教根本不同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全新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功利主义幸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功利主义学派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幸福观,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宗旨。功利主义学派把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把道德的善恶与快乐幸福相联系。幸福意味着快乐的获得,痛苦的避免,不幸意味着快乐的减少,痛苦的增加。行为的善恶不仅取决于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的量,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所产生的快乐的质。功利主义幸福观提倡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最终谋求精神快乐与物质享受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性论的阐释视域中,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展现出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它崇尚助人之“乐”,在德性完善中实现精神愉悦;在“乐”于助人的行为实践中,彰显自觉自主的道德精神境界;在助人“乐”己的人生信条中,绽放“人我舍一”的“他者”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郭象以“独化”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出发点,把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及其“特征”都看成是一种必然的、独立的存在,故一切变化须循“性”而动;人的本来面目和最高境界就是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游,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作者最后指出,从郭象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实际上是以“自然主义”为特征,以“独化”论为世界观,以行乐主义为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喜剧主角中所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相似文献   

8.
原始意义的“圣”是具有神性之圣的概念,后来才逐渐人文化。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的五行篇,是告诉我们“圣人”成为儒家的最高偶像之前的原始模样的重要材料。五行篇的“圣”是超越人道而领悟天道的要谛。“圣人”是超越人类世界能够到达天上世界者。不过五行篇中出现的“乐”是为了完成德而领悟天道的阶段,只有五行得到统一和谐调才能享受。唯有“圣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乐”,而且圣人是被看作和神一样通过音乐享受快乐的人。从早期强调快乐的圣人逐渐儒家化开始,快乐的因素逐渐丧失,人们只强调“乐”的道德因素和政治功能了。  相似文献   

9.
技术善的实现方式可以有“避苦”和“增福”(“趋乐”)两种,由此为善的技术也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类。当资源有限从而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避苦的技术应优先于增福的技术,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道德要求,抑或理性的分析,都表明了这种选择的恰当性,并构成一种合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幸福观的伦理选择,也是寻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利己心论”,还是边际效用学派的“追享避苦说”,抑或是“两种需要论”,都不能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者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许共城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     
本期我们介绍西方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麟论艺术的一篇文章,供参考。卓别麟在“论幽默”一节中说:“人类的行为和人生一样不可解;人生的主题是冲突和痛苦”;认为“幽默是由于我们在表面看来是正常的行为上看出有那一点异样;由于有了幽默,我们就不大受到人事无常的打击。”在“论戏剧写作”一节中,他认为“有了戏剧感,没有内容也能取得效果”。在谈到“表演艺术”时,他认为“表演主要靠的是情感”;“一个伟大演员的基本要素是爱表演中的自己”;等等。显然这些观点在那些鼓吹“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唯情论”的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中间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论美感与众不同,他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最符合人自身、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感受,提出了"至乐"的概念,即人的最大的快乐就是"至乐"。"至乐无乐",是他的美感论的核心。他所谓的美感,是哲学之"道"向美学的演化。表现出的"无乐",是人超越外物、理解人生宇宙的本质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因而具有超越性、内省性、自然性、直觉性、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快乐     
人们都喜欢快乐。人云:快乐是健康之本。”快乐究竟是什么?又怎样才能算是快乐呢———快乐是什么?快乐也许是一种规模,心里能装下高山大海的人,自然就会拥有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也许是一种真切,缺乏真情的人失去很多,其中就把快乐包括。快乐是什么?快乐无疑是最美好的世界,它最明确的一个定义,就是拒绝一切丑恶。快乐是什么?快乐纯粹是一种感觉,它与无私永远相伴,因此前途无比广阔。快乐是什么?快乐其实是一种行为的选择它视无私奉献高于一切,那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快乐是什么?它是所有生命的美好使者。如果你不把人生关注,就找不到任何快…  相似文献   

16.
伊壁鸩鲁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视为最高的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但是,人们往往把他的伦理学等同为享乐主义,导致对他的误读。实际上,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从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生理学的快乐提升为道德的快乐,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观点 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为了人的快乐与幸福;教育发展的主体和中心是人,而不是物。 传统的教育发展观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工具;把教育看作“是人力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变化,教育的对象——人始终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中;  相似文献   

18.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从"快乐"和"痛苦"的人性基础出发,指出一切法律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认为犯罪是一种禁止的恶,刑罚是一种必要的恶,而立法的方法首先是要考虑"行为的危害",这种危害体现在结果、行为造成的痛苦或恶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孔颜之乐”,仅仅运用精神对于物质的超越关系进行解释,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基于心灵调适而来的精神愉悦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二程、朱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否定了“乐道”说并进而提出了“乐‘只去自家身上讨’”的正面主张。从这一主张来看,孔颜之乐是人生“元自有个乐”的本体和“且就实处做工夫”的工夫的统一。如此理解的孔颜之乐,建基于宋代理学彰显的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万物一体”的恰当内涵在于它的本体意义,而非境界意义。孔颜之乐与“万物一体”世界观的耦合关系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说明:一是二程、朱熹对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所进行的自觉和到位的区分;二是孔颜之乐的话题兴起与儒学的世界观建构在宋代的历史同步。如果把孔颜之乐作为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的意义表征的话,那么,它的美学意义在于表明,审美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性的精神生活,也是每一个人本体性的在世状态,后者可以概括为“人生本体即是一乐”或“人生即审美”的命题。如此理解孔颜之乐的美学内涵,既可以使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走出境界论的主流思维,也可以接应西方美学从柏拉图主义美学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变。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三重神话及其症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是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它劝告人们把消费作为人生之最高意义,从而激励人们拼命赚钱,及时消费,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于:它将自己背后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掩盖起来,为消费构筑了“民主平等论”、“人性解放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三重不可抗拒的神话,由这三重神话助长的消费意识形态与其鼓吹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其陷入重重价值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