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行为的新特征.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城镇转移与流动,必须在兼顾城市与农村两大区域劳动力结构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长远布局,既要规避城市"用工短缺",也要防止农村"精英流失",实现城市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江西宜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首先是从农村转向城市,促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造成农村地区不断衰落;而后农村劳动力更多地趋向于在农村内部转移配置.发达国家和地区灵活开放的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使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得到较合理的组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开发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时可以此为鉴,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并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的就业结构,降低种植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发展第二、三产业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托达罗模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符合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该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缩小城乡差距和城市失业问题根本出路;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间接方法;城市创造劳动岗位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局限性等.我国要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必须采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涉农服务业、建设中小城镇、重视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发展目标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实施,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进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必须以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7.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分割和相互封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但城乡产业发展关系还是很不协调,基本原因在于城乡资源配置关系的不协调,即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流动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本、劳动力、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配置上。本文在研究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时,主要侧重于资本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统筹配置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精神、制度要素系统安排,打破城乡分割壁垒,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城乡居民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动力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要求;二是政府规划、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就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区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变动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影响,投资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在当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背 景下,通过政策合理引导投资流向,形成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和较优的投资行业结构,进而优化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