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期,先后出现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等创作潮流,它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社会潮流影响着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文学创作潮流是社会潮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上出现什么潮流,文学都会及时反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潮流是:人们从大灾难、大忧患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痛定思痛,揭批林彪、”‘四人帮”,控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社会潮流就直接促使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创作,如江出夔门,汹涌奔腾,恢宏壮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继迭出,一浪高过一浪。作家们驶着各自的艺术之舟,扬帆逐浪,勇往直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作为近十年来相继涌现出来的文学潮流,相对而言,它们的确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却没有绝然界限。因为揭露伤痕也罢,反思历史也罢,本来就是为了给投身四化的人们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所揭露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是以“伤痕文学”为发端的,继之是“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出现。它们无疑是与思想解放的大潮同步的,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明显地承继了“十七年”文学和左翼文学传统,即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唐弢在当时就冷静地指出过它们在艺术上的粗疏和缺憾。实际上,当文学创作追  相似文献   

4.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艺”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逻辑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围,它主要是指70年代末以来的文艺创作。在文学创作方面,包括“朦胧诗”、“第三代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等,还包括这一时期在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领域里表现出的各种艺术现象。作为一个逻辑范畴,它主要扬弃或背离了建国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古典和谐的审美理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于1989年10月25日至28日在淄川召开了“中国当代文学40年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国当代文学40年进行反思,与会代表围绕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文论、文学创作40年所走过的道路和对文学发展的展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学以正面歌颂为主,是朱老忠、杨子荣、梁生宝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改革文学”的创作趋向都表现出一种在直观的现实把握当中,总是将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限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之中,缺少深邃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而使创作趋向总是呈现单一局面的话,那么,开始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对现实历史进行文化反省与批判的创作趋向,并使之逐步形成多元局面的,恐怕要首推“寻根文学”(又称“民族文化派”文学)了。尽管人们对“寻根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将伤痕文学的观照视域局限于大陆中心,遮蔽了我们对这一文学创作现象本应丰富的体认。在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考察伤痕文学,至少在现实主义的表现、苦难叙事、人道主义思想情怀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伤痕文学创作本身所提供的文学审美多元性和丰富性,大陆伤痕文学的艺术局限性在海外华文作家的同类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获得对伤痕文学的一种整体认识和评价。同时,它在一定层面上促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的文学史视野和文学史写作应该在多大的时空维度上展开也具有直接思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形象的救赎趋向分别经历了政治救赎、自我救赎与族根救赎三种演绎方式.每一种救赎方式都是对于当代文学不同时段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学格局的明确印证.对现实主义题材中人物形象救赎趋向嬗变轨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体味当代文学史的脉流与律动,也便于对当代文学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宏观而明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开国以来最深刻、最广泛,最复杂的变革。全国处处,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被卷进气势磅礴的改革浪潮中去。听从时代召唤的作家,也积极地投入变革的潮流。于是,反映变革生活的“改革文学”应运而生。它追赶着时代的脚步,应和着改革的节奏,生气勃勃,锐不可当,并势将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潮。如果借用近来颇为流行的未来学术语,把曾在当代文学运动中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二次浪潮,那么创作潮头已经涌来的“改革文学”,就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12.
无疑,华生等同志的《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一文的反思部分(发表于《经济研究》1988年第11期),是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了深沉思索的。但深沉思索之作并不等于对该文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以为,他们把马克思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里个人财产仅限于个人消费品的设想认为是马克思的“疏忽”,把马克思所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等同于股份制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这种观点,代表了理论界一种不可忽视但又与商品经济相去甚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是整个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 ,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刘克宽先生的新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 ,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宝贵启示。“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所以对“十七年文学”的考察 ,必然要放置在总体化的政治语境中去理解。如果仅仅关注所谓非政治性的文学性 ,那么我们就会在丰富的当代文学话语实践的历史面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贫乏。我们看到本书作者充分尊重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 ,正是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由于…  相似文献   

15.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悲剧意识是文学创作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新时期文学最初的伤痕文学的兴起,与随之而来的反思文学,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揭露过去的是非颠倒、黑暗与暴虐。  相似文献   

16.
共谋与裂隙——“伤痕”、“反思”小说新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左”思潮的现代性本质既往的文学研究普遍以为,“伤痕”与“反思”小说的重要特点便是其对“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观照主要采取了一种社会政治视角,这一视角的采用,不仅局限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使其“反思”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显然是过于片面而且是极其简单化的。我们并不否认“伤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局限,但是,造成这些局限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社会政治视角,而是在于某些作品对此视角的过分“单一化”使用以及循此视角所作的社会政治性反思由于当时的意识形态“顾忌”等原因限制了…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会这样发展而没有那样发展?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文学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在“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这一新时期文学走向当中,“民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这一文学走向当中各种思潮的先后更替是民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互相消长制衡的结果,而且,“民间”本身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步步强大起来,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日渐明晰。  相似文献   

18.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主流文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就中国当代文学整体而现,1985年之前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演变而来。“文革”前十七年形成现实主义大一统局面,主流的存在及其垄断性地位显而易见;“文革”中现实主义精神失落,取而代之的是成为政治运动奴婢的伪现实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以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恢复为开端,逐渐走向深入,并表现出开放性特征,现实主义再次雄居主流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时代文学的总体走向。1985年前后,文学新潮迭起,形成当代文学史上空前繁盛和复杂的创新态势,在新潮的挑战中,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新写实主义”、“先锋文学”、“新人文主义”等等文艺思潮之后,日益显示出其远离“政治-伦理”中心的边缘地位,显示出自己自由、独立的价值体系。在文学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天平上,后者的砝码似乎显得更重一些。从政治标准唯一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