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是减少贫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中明确了中央政府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集中用于连片特困地区,为提高政府扶贫资金减贫效率,本文以川西北藏区为例,通过建立反映政府扶贫资金与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政府扶贫资金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和贫困人口增收有积极影响,但不同类型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投向产生的减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完善政府扶贫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机制,优化扶贫资金结构和投向,完善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提高金融部门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管理世界》2007,(1)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和世界银行的专项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贫困村确定的准确性、决定因素以及贫困人口的覆盖率来评价中国农村扶贫计划中村级瞄准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越是低收入组的村被确定为贫困村的可能性越大,但贫困村覆盖不完全和非贫困村被定为贫困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体而言,以收入为标准和在精确瞄准状态下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村的村中有48%的村没有被瞄准。确定贫困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偏远程度等,这与中央政府确定贫困村的原则和推荐方案是一致的。2001年,有59%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贫困村内,但这一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51%。与其他地区和非贫困县相比,西部地区和贫困县确定的贫困村覆盖了更高比例的贫困人口。总体上看,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县更大的瞄准错误,村级瞄准并没有比县级瞄准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扶贫部门需要在非西部地区和非贫困县改善贫困瞄准方式和提高扶贫机构的能力,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贫困的空间特征客观存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川滇连片特困藏区为研究区域,在客观描述研究区贫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四大空间特征进行解读,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辐射带动、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的产业托底支持、以生态补偿为保障的制度扶持、以生态服务商品化为持续动力的扶贫综合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是扶贫观念和扶贫方式的一大根本转变。而要增强造血功能,关键又在于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作为创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而社会资本作为农民可利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贫困户的脱贫尤为重要,精准扶贫机制应从贫困农民社会资本入手。但是农民传统社会资本受到现代化和理性化冲击而出现匮乏。本文针对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进行剖析,提出提升开放型、发展型、跨越型社会资本,助力脱贫致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代际公平的角度,运用2010年-2021年CGSS数据库的数据,在兼顾机会平等和摆脱贫困的情况下,测算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公平度以及分解各因素在不公平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绝对贫困线下收入差距中有20%左右是不公平收入差距,且占比在逐年缩小;50%相对贫困线下不公平收入差距占比较高,甚至有年份超过60%,且占比呈扩大趋势;(2)农村不公平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大于城镇,但农村不公平收入差距近年来有所下降;(3)男性总收入差距低于女性,但是不公平收入差距在2015年之前是女性大,之后转为男性更大;(4)绝对贫困线下机会不平等是引起不公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户籍和父亲职业占比最大;50%相对贫困线下摆脱贫困是引起不公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由此,为减少居民不公平收入差距,政府应重视相对贫困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拓宽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15.
<正>产业化扶贫是近几年贫困地区实践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 相似文献
16.
霍山中荷扶贫项目是中国、荷兰两国政府在安徽省霍山县实施的一项为期五年、荷方赠款2000万荷盾(约合人民币8000万元)的双边合作扶贫项目.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扶贫作出贡献.项目主要在农业、林业、水利、地方企业、卫生、教育、交通等领域开展活动,在强调社会性别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注重项目的一体化和灵活性的同时,把参与作为项目的核心思路,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以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开发扶贫的和谐乐章——感受《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毕节原是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喀斯特地貌区。1988年初,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区17年来,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表明,毕节地区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构建了和谐社会的雏型,显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光辉。《今日中国》杂志主任彭建群今夏前去试验区采访,并将亲历感受撰文寄送本刊。此文传递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控制人口的生动信息,读者必将从中获得农村扶贫的新启迪。 相似文献
18.
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固本之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摆脱贫困》(习近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部个人专著,该书紧紧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主要的短板。贫困主体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则成为摆脱贫困的"拦路虎"。最大限度发挥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由贫困主体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由基层党组织肩负起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使命,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系列矛盾的关键。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党建+智力扶贫"模式转变发展观念;分类指导平原、丘陵、山区脱贫;因地制宜规划产业经济强化造血功能等途径,能够激发夯实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切实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