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成因较为复杂。每一个青少年的犯罪都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社会原因)相结合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原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创造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今,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危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其中青少年团伙犯罪又是一种主要形式,它比单个的青少年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在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心理预防、社会预防和综合治理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继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警方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青少年犯罪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培林 《决策探索》2003,(12):35-3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深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未成年人约有4亿,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如何防范和遏制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郎太武 《科学咨询》2009,(11):32-3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成因较为复杂.每一个青少年的犯罪都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社会原因)相结合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原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创造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进城务工现象.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我国一些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遏制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据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的首位,而占流动人口80%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共认的高犯罪群体.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美国年轻人犯罪增长的情况入手,探析了美国年轻人犯罪的状况,并对犯罪趋势和犯罪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毒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毒品问题呈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国皆深受其害,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不断翻新和迅猛蔓延的特殊形势下,对毒品犯罪的侦控已经达到迫在眉睫的地步。从笔者在深圳市公安局实习的调查情况和全面分析我国现下毒品犯罪情况看出,当前我国毒品问题具有犯罪案件剧增、涉毒人员逐年增多,犯罪主体复杂化、低龄化和女性化趋势明显,犯罪组织形式高端化和集团化、犯罪心态多样化等特点。针对以上毒品犯罪问题的情况,本文从完善立法、强化防控措施、加强禁毒立法宣传教育、发挥专门机关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进行毒品问题初步研究的角度来找出治理毒品犯罪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要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为预防大学生犯罪建立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愈演愈烈,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犯罪率上升呢?这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个体素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大学生犯罪原因及如何预防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近几年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未成年人犯罪呈高发态势,然而未成年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是勤,从挽救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运用到刑事司法之中,重视未成年人案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定性准确和量刑适当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尽可能借助犯罪具体情节进行适当处理,实现对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呈上升趋势,必须引起家庭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确保社会治安好转、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促使青少年树立自觉守法和自我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意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使青少年犯罪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飞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未富先老"、社会养老问题、老龄化的地区分布和进度不平衡等等.其中,老年人犯罪现象的不断涌现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A监狱老年罪犯的调研,试图对老年人犯罪的特点、趋势、原因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有关老年犯罪从宽处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网络犯罪的演变,对于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作出应对,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犯罪是区别于传统犯罪的新型犯罪类型,其犯罪手段具有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特殊性,社会危害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网络犯罪的快速变化与理论研究形成反差,我国网络犯罪的相关立法较为薄弱,实践中也暴露出种种缺陷和不足,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之下,有必要进行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再拓展,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立法,以有效化解治理难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赵娬燕 《经营管理者》2013,(19):243-243
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使为了某生存而外出打工者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流动人口的犯罪,一方面要加以惩治,另一方面也要解决流动务工者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情节的掌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健良 《决策探索》2005,(12):64-64,82
未成年人犯罪是困扰法学理论界和社会实践部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当今治安状况的日益严竣,未成年人犯罪也正不断增加,如何对未成年人犯罪正确量刑,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原则。这两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量刑的方向。这是基本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不完备及其容易接受改造、可塑性强的特点而确立的,它反映了刑罚与罪责相适应的原则及刑罚目的的要求。审判实践中,充分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量刑情节,恰当量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做到既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又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 这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至今不息的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关系着百姓的健康权与生命权。在生活中和司法实践中,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这凸显了我国在治理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找出深层问题与惩治难题,并针对短板缺陷对症下药,以期为构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防控与治理体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夏萌 《决策探索》2010,(14):40-40
从2010年3月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以后,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严重犯罪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的公共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公共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人们不禁拷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维护社会安全?从这些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来看,犯罪者扭曲的病态心理成为他们走向犯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走私犯罪因其巨大的利益趋势;让更多的人甘愿冒着犯罪的风险顶风作案。除了利益的驱使,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存在的漏洞与问题也使得走私行为日益猖獗。走私犯罪的猖獗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针对走私犯罪复杂的成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