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为视角,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了在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国土开发开始呈现集中均衡式空间开发战略,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大分散、小聚集将成为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任保平  张倩 《东南学术》2021,(1):148-158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代表GDP的含金量.不同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长期存在.GDP含金量、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通过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分工的合理化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从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管控力的视角,对区域财富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并以GDP含金量作为地区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代表指标,利用1999-2019年数据对我国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区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支撑,提高税率或土地价格在短期内能够增加政府财富,但不利于区域长期发展.因此,应以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职能的合理履行作为推动区域协调的关键落脚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各种经济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集聚过度,其承载能力的缺失会导致集聚区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升高和规模报酬递减等,这种超边界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集聚之初的形成机制相背离,影响集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现代服务业集聚边界要在整体上保证其形成机制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影响其边界的因素,以合理引导集聚经济的发展.其中,市场条件水平是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边界的重要因素,其边界范围也正是市场条件不同的外在表现.同时,政府行为对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边界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下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开发的新战略和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目的所形成的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着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当前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差距的产生和消除必须从这一逻辑认识出发,通过调整地区发展的初始状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利用区域竞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差距收敛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东西部差距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 ,既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过程具有相似之处 ,也具有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归纳起来有四个因素 :市场作用、政府政策作用、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与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各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根植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的差异性中,经常演变为政府间的竞争性行动,继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分解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优惠政策、地区资本形成和区域人口流动七大因素,利用各分解因素的替代统计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区域性问题层出不穷。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维度,"核心—边缘"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对经济领域有关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等都具有巨大的解释能力。空间维度的加入,对于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的集聚与分散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又作用于政府的合作行为,反之亦然。在"核心-边缘"视角下,将空间维度引入到区域治理中,有利于指导政府的区域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另外,空间因素和地缘因素的加入有利于解释区域合作治理的动因、行动与结果的内在制度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9.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是需要历经多阶段、包括多主体、涉及多动力的复杂过程。区域一体化、集聚经济与地方竞争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三大动力且三者的作用都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其中,区域一体化在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会拉大区域发展差距;集聚经济是提高区域发展效率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会面临拥挤成本上升问题;地方竞争能加速个体区域发展,但也会增加整体区域发展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要构建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布局,应立足三大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最终目标,在认识上准确把握实现区域共同富裕问题的时空属性;在主体上加快构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在动力上充分发挥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发展成本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作用;在保障上加快完善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已十年有余,目前西部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徘徊期。前一阶段依靠政策扶持、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渐现瓶颈效应,而集聚经济的引入正好为西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文章采用产业集聚静态指数和产业集聚动态指数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测量,指出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存在工业整体集聚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聚受资源禀赋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区际差异较大,产业分散、区域专业化程度低等特征。相应地,文章提出西部产业发展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等优势,创造条件,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聚,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植入与培育大企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大企业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产业集聚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文章分析了影响大企业在北部湾经济区植入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过程中合理与不合理因素、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并存造成中国地区差距原因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学者对地区差距问题所持态度大体为三类:(1)主张控制与缩小差距,以西部人士居多,亦有少数东部学者;(2)认为缩小差距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将损害国民经济增长效率,以东部人士居多;(3)主张在全国经济一体化中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使差距自然得以缩小,具有中立的性质,亦以东部学者为代表。对待地区差距问题不同的理论主张将对区域政策的制订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一、现行增长理论对经济现实缺乏合理解释新古典主义选择无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地区差距的阶段性特征 ,对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和市场经济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力图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变迁进行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集聚现象大量地存在于许多地区,促进了区域竞争力提升及竞争优势的产生。集聚的竞争优势主要产生于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实现。外商直接投资、风险资本、信息交流需要以及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都是促成产业集聚的具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时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6.
赵祥 《江淮论坛》2012,(4):29-36,44
本文认为受到产业空间分布模式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内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性变化:(1)在市场一体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两地区没有贸易往来,各地生产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也不存在经济发展差距。(2)当市场一体化向中等水平推进时,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形成了产业分布的“中心一外围”格局。中心区演变为制造业基地,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而外围地区逐渐成为农业和初级产品基地,区域收入差距扩大。(3)当市场一体化水平向更高水平推进时,受拥挤成本上升的影响,原中心区产业将向外扩散,而外围地区通过承接产业扩散,收入水平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4)如果实现了完全的市场一体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取决于地区间不可移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行业的技术外部性大小,而由于劳动力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区域收入差距也不复存在。上述阶段性变化特征体现了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先趋异、后趋同”的倒U型假说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7.
李芳芳 《晋阳学刊》2013,(6):128-135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北京市为案例,描述其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状况,并基于6大主城区的数据,利用扩展的C-D函数及混合面板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业已形成良好的金融集聚态势;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饭店业空间集聚对提升区域饭店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有利于饭店企业降低成本并获得正向外部效应,而且有助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和客源共享,形成区域品牌.论文主要探讨广州饭店业集聚形成机理以及集聚模式,研究发现,影响广州饭店业集聚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空间因素、行为因素和人文因素,并且不同因素对饭店业集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饭店业初始集聚首先产生在优良旅游资源周围以及交通便捷的城市入口地区,然后通过自我累积循环效应和锁定效应推动饭店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者空间行为偏好和饭店企业区位决策行为是导致饭店集聚形成的内在诱因,政府行为以及城市规划是促成饭店业集聚形成的外在因素.根据影响饭店业集聚主要因素的不同,广州饭店业集聚模式分为交通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商业办公导向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吕宏芬  刘斯敖 《浙江社会科学》2012,(3):22-30,155,156
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区和17个制造行业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相对专业化与相对多样化集聚度进行了计算及变迁分析,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分析了产业集聚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多样化与专业化集聚均衡发展的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呈现产业结构单一化与非均衡化;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相对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提高经济组织制度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