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我作为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伦春分组的成员,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托高鲁和讷门高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历史调查。这是当时全国鄂伦春族地区仅存的两个尚未定居的游猎的地域公社。1957年5月1日,调查组从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小二沟出发,经过一周风餐露宿的生活到达托高鲁。8天,我们走了260里。一到鄂伦春族“乌力楞”,就把我们带入了几千年前的古老社会中:那原始的住所——“斜仁柱”;清晨狩猎的枪声;餐桌上的鲜嫩的狍、鹿肉和生肝;入夜萨满深沉的击鼓声;兽皮服装和桦树皮制品.....…  相似文献   

2.
1993年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就此著文,谈两个问题。 一、“七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6个鄂伦春族村农业总收入已达7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前进。目前,全省鄂伦春族5乡1村大致可分为林、粮、副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鄂伦春族》《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韩有峰先生撰写的一部专著。《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中的一部,是全面研究和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一本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强化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曾实行了“抚鄂安边”政策。此政策以重建旗佐建制,劝说鄂伦春族弃猎归农为基本内容,以抚绥鄂伦春族,利用其武功杜绝边患,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最终目的。虽然,“抚鄂安边”政策  相似文献   

5.
有关现代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问题很少见诸报端,若从普及鄂伦春族义务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常的,怎样才能如实地反映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全貌呢?笔者拟从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入手详细说明之。 一、鄂伦春族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 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者长期实行倡武轻文、“弃猎归农”的愚民政策,使鄂伦春族教育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解放后,党和各级政府对鄂伦春族教育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随着鄂伦春族逐步定居后,各地便相继成立了民族小学,而后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小学  相似文献   

6.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外界强制推行的结果。19世纪中叶,部分鄂伦春族开始接触农业。特别是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的鄂伦春族,在周围农业民族的影响下,开始过半猎半农生活。这种脆弱的农业,并未能维持很久,鄂伦春人对土地的眷恋远不如游猎。 《瑷珲条约》签定后,我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广阔的领土,鄂伦春族也被人为地分为两部分。居于黑龙江以南的鄂伦春族,同俄国人的接触频繁起来。为了阻止沙俄对其的引诱,巩固边疆,使鄂伦春人固着于土地上,达到“寓兵于农”、“抵御外患”、“荡平内乱”的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研究所民族研究室联合举行了有关鄂伦春族专题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了《鄂伦春族“乌力楞”的性质》等八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 我们把大家请来讨论鄂伦春族的工作,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前段工作,安排“八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安排做好迎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准备工作。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强调指出 ,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 ,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鄂伦春族定居 5 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意义 ;应明确职责任务 ,加大对全省民族工作的支持力度 ;应采取有效措施 ,抓好鄂伦春族定居5 0周年迎庆筹备工作的落实 ,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族源 鄂伦春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有关历史性文字记载的资料,主要是历代朝廷的“征调”、“赏赐”和“献贡”等有关记录。据《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扑猎为业。元时称为林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木中百姓”,是指居住在东北一些民族的泛称,并非鄂伦春族的专称。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全党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等特点;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布状况、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多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干部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发展迅速,总量已经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整个队伍的学历水平已经超过了全区干部队伍的平均水平;是一支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的队伍,这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因之总量的不足已经不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的重点应该转变到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调整内部结构上来。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对其调适有必要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思考,以期对解决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鄂伦春语的分布、使用、特点和保留价值,介绍了党和国家保护和发展鄂伦春语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移民运动 ,改变了原有民族国家内的民族构成 ,对现代民族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剖析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种族排斥性、建立在排斥性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代议制民主制度的非自足性、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危机等角度 ,提出了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国家的冲突调节机制和矛盾转化功能 ,改造滞后的政治结构 ,建构正确处理多民族国家内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多元主义族际政治理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期间,东北朝鲜族村整体步入"小康社会"。这一成果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率先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东北朝鲜族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们的发展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建设示范性、发展超前性、产业优势性和地缘族缘优势性研究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总结"十一五"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为"十二五"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朱伦 《民族研究》2003,19(2):1-18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它是“后自治”民族政治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的命题。当代民族政治理论应当以共治为核心思想进行构建 ,并赋予自治新的含义 :“民族政治性组织合法”加上“民族政治人格平等” ,应当成为自治的新概念 ,对此可以“当家作主”来界定 ;由这种新自治观出发 ,共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二者的关系也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民族共治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批判各种片面的和非理性民族政治观念的武器 ,而实践价值则在于它是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实现民族关系平等、自由与和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实现五个"统筹"的重点、难点大都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视角 ,将瞿昙寺独特的建筑风貌 ,历史和丰富的文物作为青海持色文化民族旅游的难得资源进行了新的探讨 ,并就瞿昙寺文物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