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是照护临终老人的一家医院,17年来接受了来自世界52个国家、国内207所大中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志愿者的服务,共计6万多人次。志愿者的爱汇聚到一起,驱走了病痛和死亡的阴影,让临终者的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和美好。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等。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临终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是对救治无望的病人进行临终照护,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过程,它以提高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随着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重要议题,受到各国的重视.笔者梳理了国外临终关怀的服务构架及内容,希望对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到借鉴作用. 服务内容 欧洲及北美洲临终关怀服务已发展了30多年,但现代临终关怀服务起源于英格兰,桑德斯博士将护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照顾癌症末期的病患,使她们能够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于1967年在伦敦创办了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日本于1981年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这也是亚洲国家中最早设立临终关怀机构的国家.美国于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机构数量由1992年的8000所发展到2002年的11400家.  相似文献   

3.
概念和问题     
《上海科学生活》2003,(5):85-85
凡是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过程。它还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预期死亡阶段,在这个阶段末期即称为临终阶段。临终阶段是病人生命结束前的必经阶段,它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我们很多人对于人生的美好向往."幽谷守望·社区老人善终安宁服务"是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一个专门为临终老人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项目. 缘起,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命关怀 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从事生命关怀服务,机构办公场所位于临汾路街道,非常荣幸的是,临汾路街道下属的社区医院自1995年就开设有安宁病房,专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共有5间专属病房、21个床位,主要收治晚期癌症病人.病人的流动性较大,从入院到死亡的平均周期为3个月,病人存活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一年以上,各人病情恶化的情况不同,因而其存活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上海科学生活》2003,(5):88-89
美国纽约的卡布瑞尼临终关怀院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养老院,他们的工作是照顾在家里的临终重病人,情况紧急时将他们转入医疗中心进行加强护理。1990年,有600多位病人在这里由他们的家人陪伴安祥地逝去。进行家庭护理的护士、社会工作者、修女和热情的自愿者包括各个种族的人士,他们自愿参加这样的社会工作,因为在这里他们所遇到的临终的病人可以有家人的陪伴,这同医院和养老院不一样。一位护士说:“临终关怀院给病人提供的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而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曾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人类最基本的两大问题被这句话描述得如此美好和宁静."优生优逝",成为人生的一大幸福.然而,相比于"优生","优逝"却是不少人的奢望.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罹患癌症,生存时间只剩6个月或更少,仅剩的生命时光被撕心裂肺的疼痛充斥,最后一段生命旅程颠簸愁苦.然而,这一群体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现有癌症患者700多万,每年新增24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已超过160万人,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当生命走到尽头,安宁,淡然地离去,或许是面对死亡的最美姿态.为了这份安宁,临终关怀服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应基于对各种死亡现象和死亡事件的深层探究,以及对死亡观和生命观的自我追问,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用现代科学的观点阐述死亡的本质和临终关怀的意义。引导学习者主动对死亡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进而促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运用科学的生死观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内容涵盖了身关怀、心关怀、灵性关怀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灵性关怀的角度简介了佛教临终关怀理念与实践、意义、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10-12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你重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必须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于1967年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体系的英国籍医师西西里-桑德斯曾说。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日益精进,但癌症发病率依然持续增长,且治愈率极低。许多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着病痛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带来的身心煎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其生命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人罹癌,整个家庭也会面临困境。有这样一种团队,它由医生、护士、社工和义工等跨专业力量组成,他们守护在生命的终点之前,全面照顾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在生理、情绪、社会和灵性层面的需求,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让晚期癌症患者有勇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它就是宁养服务团队,社工是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临终关怀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顾的一种医疗保健服务。早在1992年,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曾指出:“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与死的观念也随之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一缕朦胧的白光撕破黑沉沉的夜暗斜到监舍的灰墙上,又迎采一个可能属于我的最后一个黎明。上诉随时有可能被驳回,那就是终结生命的时刻,像是画上一个休止符那样简单。那就永远沉沦到万劫不复的黑暗中了,当你不得不面对它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恐怖的战栗。死亡这个词语,过去尽管不算陌生,却毕竟不是感同身受。自从半个月前市中级法院一审宣判我死刑以后,死亡的概念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09,(23):51-51
死亡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做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做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会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善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  相似文献   

13.
“临终关怀需要关怀!”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呼吁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主办,华夏福鼎(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我国老年护理与临终关怀研讨会暨媒体访谈会”日前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4.
世界第一个现代临终关怀机构是由英国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1918-2005)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 Hos-pice),其基本理念是:"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逝去,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而这一理念实际上是与基督教信仰密不可分的。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提供临终关怀的机构大多也具有基督教背景。临终关怀并不是基督教的发明创造。但是,今天被我们所了解的、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临终关怀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过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总体来说,基督教为现代临终关怀积累下了三个坚实的基础:慈爱、医院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如愿踏上社工岗位,从未想过,开展的第一项服务竟是临终关怀这一如此充满挑战的服务.当我了解到在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一个"安宁病房",这里收治的都是生命期在3个月内的末期癌症患者时'内心有一个声音让我去关注这个人群.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希望可以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让临终者能够得到身体、心理、灵性、社交的全人关护. 死亡,对大部分人未说是遥远的、不吉利的,是不愿被提及的.而在安宁病房里,绝症、死亡、离别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对我而言,我深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通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一个向上攀登的过程。它逼近的不是死亡,而是永恒……生命的减法,只计算距离死亡还有多少日子。这种减法,从懂得人的肉体终会逝去的那一天,就可以开始。生命的加法,是计算丰富的生命历程有哪些创造和奉献可以化为永恒。人类文明发生学证明:无论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其创新成果不仅会融入文明编年史,成为文明的“基因”永不消失,而且还会微妙地、隐形地潜入生命化为文明因子,成为世代相传的创新潜能。生命的加法,从懂得上述的奥秘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生只有几十年”,“我已经不年轻了”,“我的…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人对“百慕大三角”都不会陌生。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它带来的诡异的飞机坠毁、航船沉没等事件百思不解,因为神秘所以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在人体的“聚焦”部位——面部,也存在着一个“危险三角区”。当此处面临细菌侵扰而又处理不当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夺走宝贵的生命。还记得前阵子备受关注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徐宝宝死亡事件吗?6个月大的患儿徐宝宝最初只不过是眼睛发炎而已,最后却恶化成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为所有美国人提供医疗保险?在美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他们中有些人遭受疼痛的煎熬.有些人濒临死亡。医生的常规工作就是利用现代药物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消除他们的病痛、挽救他们的生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治疗产生的费用则是由完全陌生的人自愿支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死亡病例的具体情况,找出影响病人生存的主要因素,为生命质量的提高、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收集该医院2006-2012年的死亡病例资料,从性别、死因、年龄组、死亡地点、婚姻状况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中婚姻状况以已婚和丧偶者为多,丧偶病例死亡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死亡地点大多在医院病房,但是在家中死亡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结论 7年内主要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男性死亡比例连续多年多于女性,提示医院和社会应开展和加强相关工作,减少可避免的死亡,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临终关怀,让生命活得有尊严。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可逃避的现实,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现在逐渐步入的老龄化社会,推动着临终关怀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介绍了临终关怀服务现阶段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出阻碍其发展的原因,针对不足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