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一处公园简介英译的分析 ,指出了产生误译的各种原因。译者对原文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 ,不了解有关的历史地理背景知识 ,以及不遵循英语表达习惯等 ,都可能造成误译。本文还对翻译中一些具体方法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翻译中的方言理解与翻译为切入点,以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的英译文中的错译、误译和漏译为例,阐述了在文学翻译中,正确理解作家作品中所用方言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陕西作家作品英译时对陕西方言的理解和翻译时应注意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对作品要有一个正确的任念在对一个新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对作品的整体获得一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理解作曲家的主要构思。如果只是某个部分处理得比较精致,而没有完整的整体结构,就好像一堆精致的碎片,缺乏艺术生命,他的演奏就会象一种拼拼凑凑的东西。在每个音乐作品的背后,是作曲家的建筑计划。演奏者首先应当努力去发现这个计划,就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然后用作者希望的那种方式将作品的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二、技术上的要求应高标准技术上的熟练应当是成功地演奏一首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译者在对汉语文学作品进行日语翻译时所出现的部分误译错译现象,是由于对中文构文中的修饰语即状语、定语等的忽视及不理解而造成的。特别是对状语的处理,往往采取省略的方式,由此导致达意不充分造成了作品文学性的淡化,甚者导致错译导致阅读偏离。本文主要通过对误译错译现象的具体例子的分析,来说明中文构文中的状语修饰语在翻译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习语的特点是既有指称意义 ,又有语用意义。翻译中 ,由于译文语言中常有与原文习语形式相近意义不同 ,或意义相近而使用意图不同的习语 ,容易导致误译。因此 ,习语翻译应正确辩认、理解习语 ,根据习语的特点寻求使用意图的等同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误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认为,林纾误译是由译者理解的历史性引起的.林纾的理解和他前理解构成了解释循环,林纾的创造是受到目的语文化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前理解影响,使得林纾的翻译会有意无意地误译原作。理解的有限性同时也让林纾视域与目的语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产生距离,因此林纾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术语误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译者语言水平有限,表现在拼写错误、理解不当、词义近似而致选择性错误;翻译策略选择不当和法律文化差异也会导致误译。本文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误译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提高译者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及深谙英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将关联翻译理论与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理解和表达)相结合,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译者主体性与其误译现象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理解阶段,由于英专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所以无法正确获得源语言的最佳关联,进而造成无意误译;而在表达阶段,英专学生或因对译语使用不严谨导致无意误译,或因无法逾越语言障碍而造成无可奈何的文字妥协。而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能够在表达阶段将最佳关联在译语中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补天》是一篇颇有争议的小说。争议的关键在于对“油滑”问题的不同理解。本文撇开这一问题,通过同等看待作品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上的功能,对该作品重新作整体的阅读,认为《补天》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服从于通过“人神对立”表达人类异化的悲剧这一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人类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出现误译是在所难免的,总的来说,误译又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的大意或能力有限造成的。而有意误译则是译者有意为之,本文将从操纵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并从多方面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内涵误解及误译的三个方面 :即俚语和惯用语的误译、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的误译及原文风格和主题的误译。对这些误译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翻译中的文化误译  相似文献   

12.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少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从理解原文到组织译文,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很可能会互相干扰。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可能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同时英语思维定式也会对译文的组织产生干扰。即是说,逻辑思维转换与运用的正确与否是导致误译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之间顺利转换是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尝试从历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报刊英语实例,对报刊中新词产生以及误译的原因加以探讨,认为新闻英语因其自身特点常包含大量新词,若新词翻译不准确便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整体阅读效果、误导读者的理解。新词误译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译者对新词新义缺乏相应研究,如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所在的上下文,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等,以至不能精确深入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4.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常至误译和曲解。在翻译中的几种常见误区为:由于基本功不扎实而导致的错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译;缺乏专业知识;过分强调忠实造成翻译上的形式主义———死译等。通过对这些常见误区的分析意在探讨译者在翻译的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的更好交流。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16.
以阐释学的"前理解"和"偏见"理论、接受美学家对阅读和读者"期待视野"的相关论点为依据,针对文学名著在重译过程中的误读和误译作深入比较研究,批评了以往‘误译即错误的翻译,的简单论调.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译本为例,后来的重译本中也存在不少的误读与误译.误译分为语言学(微观)误译和文化(宏观)误译.语言学误译可能是由于拼写错误等导致的.文化误译又细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拼写错误等无意误译都应该尽量避免.然而有意误译是可以原谅和接受的,是基于归化或异化的需要,是创造性叛逆.总之,误读、误译与重译相伴相生,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讨的是湘人王先谦《汉书补注》和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汉书》中有关天文的一处误读及其导致的误译。日本学者们发现过这问题,但未能正确解决问题。本文在批评上述诸人的错误后,提出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意见。并在探寻错误由来中,重声、论证了《宋史·天文志》作者误读史书,无中生有;《汉书补注》则张冠李戴,证成其误。  相似文献   

18.
林纾和庞德是英作中译和中作英译的先驱,他们为后人奉献了诸多价值颇高的翻译作品。其译作有一个相似点,即其文字和意象都与原文有较大出入,因此他们的译作一方面广受好评,同时也倍受译界的质疑。通过探讨“误译”的定义,结合历史背景,从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两大角度出发分析了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由于时空变化,文本语境丧失,意义的不在场,误译时有发生。针对译事中的误读现象,笔者提出了大语境观,认为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采取“知人论世”与“以世论世”的策略,即采取文本篇外语境与篇内语境相结合,最大限度再现文本真实意义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实践中的误译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有些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关,有些是由于译者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讨论英汉翻译中后两种因素导致的误译现象,并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可以为译者提高翻译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