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书法不仅表现为汉字书写的技巧,还表现出书写者的功力、修养、感情、气质等艺术的感染力。即“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字如其人”在择帖、书法创作及书法评论中的表现,说明书法创作与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能陶冶情操、修养品德,从古到今,很多人把都它视为特殊的工具,运用它培养自制能力,锻炼自身意志。因此,我们在渴望练就书法的同时,必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高尚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2.
书法家有意识的以自作的诗文或他人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对象,创作供人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是书法与文学自觉交融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现象是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它一方面表明此时文人已将“写字”看作是一种脱离实用的审美活动,另一方面表明文学对书法具有很强的影响和渗透力。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而产生的书法作品,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种书法和文学艺术融合为一的共同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创作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从而与文学相互交融的现象,在书法发展史以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云: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这一定义抓住了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及其内涵(人的精神美),符合古今书法创作实际,应予认同。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汉字是书法的唯一载体;书写是书法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人的精神美是书法不可缺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作家“女性化”创作意识突出表现为“闺阁抒情”和“身体书写”。“闺阁抒情”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典型表现,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整齐划一的图式,而是追求创新,不断完善。而“身体书写”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新异表现,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的移植,它以身体代言说实现对世界的切入与把握。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中国的,它的书写对象是汉字,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它属于艺术范畴。对此,人们几乎都有异议。本文对争论各方作了简要介绍与论述,并分别进行了论证。对哪些是书法.哪些不是书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逐一提出了较为详尽明确的区分与界定,分别给了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探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在散文创作中,王兆胜文评互证,以老庄之道为基础,构建了天、地、人为一体的三维哲学世界,以此深思人的自洽及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其中,“物”与“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物”的书写中,蕴含着王兆胜对悠闲人生的追求和逍遥境界的渴望;在“情”的表达中,体现了王兆胜对“人间大爱”的肯定与坚持。而在由“物”及“情”的书写路径中,王兆胜的散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优雅闲逸的文化修养实现了“心散”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散文的书写维度。  相似文献   

8.
纪尘是广西文坛"四才女"之一,瑶族作家。纪尘的文学书写,有着一种心灵的穿透力,它汇集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女性书写,且贯穿着寓言化叙事的新视野。作家文本中的"女性成长"与"行走"主题,既着眼于人类最本质的孤独,又显示出其良好的文学才华与创作修养。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是东方精神的典型代表,它以最简单的符号形式表达了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它是“道”的艺术,是自然的艺术,是精神的艺术。书法家在舞文弄墨、尽情挥洒时,不是简单的技能运作,而是书写修养,书写人格,书写对于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书品作为一种艺术境界的品级,它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书家的才学性情和审美修养等才情意义上的人品却对其书法水平起到制约作用。“书品即人品”这一命题将两种不同范畴的审美概念划上等号,违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则,在逻辑上和统计学上都存在严重错误。影响书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笔墨技巧是书法学习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与此同时,良好的创作心态以及工具条件也对作品质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书法创作中的"笔性"和"悟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情、修养、气质、思维和艺术感觉,指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形象思维活动,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反映.一个书法家,想象力丰富,在创作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自然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12.
"九生法"是一套书法创作理论系统,首先被唐代人提出并为后人所流传学习.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历史证据.可以发现"康里子山首创九生法'的观点应该予以否定."九生法"的产生与唐代重视技法的整理以及唐代书法各体法度的完备密切相关,"九生法"实际上就是古人长时间临池所得出的一种经验总结,它从笔墨纸砚水这些书写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书写主体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方面以及书写环境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代有一代之书法。《艺概·书概》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书法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书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创造因素。这些创造性因素对创造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追求的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变化,并以此表达书写者的情绪和心态。书法艺术恐怕是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作风气质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体的文化修养,不同程度地影响主体的个性品质,强化其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书论家在意象创构思想上自有其特点:在意象发生上,主张书法意象是心物猝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之心受到外物刺激后萌生创作的欲望,这种感兴状态下的书写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相互作用;在意象孕育、构思成形上,主张"观物变通"的方法论,凸显书法意象与书家心性的本源性关系,强调主体"虚静""顿悟"是意象创构的主要途径;在书法意象传达上,提出"忘情"的创作模式,讲究即兴作书,强调笔墨纵横和自由书写。于初、盛唐以"法"为重,强调"教化"相比,中晚唐书法意象创作思想表现出直指本心,"师心源"的创作倾向,这是中晚唐禅宗思想渗入书学领域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书法创作中,灵感是闪耀在创作过程中的光点。在此状态下,书法家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书法创作灵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偶然性、突发性、易逝性。情绪性。创作灵感飘忽而来,悠然而去,十分神秘。但只要具备了一定条件,灵感还是有迹可寻的。创作主体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历,良好的人格修养是获得灵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古代书法艺术创作与功用书写是同步的,到了现当代,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书法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这无疑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书法家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时代精神,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笔顺在书法理论中少有论及,却又至关重要。它与体势、笔势、书写速度、文字形体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行草书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应重视对于笔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书卷气是一种优势,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神态和情致。书法书卷气是书家在书作中透露出来的性灵美,是书家学养和修养方面字外功夫的流露,它在书作中表现为气、神、韵、趣诸种情致,情致即意境或境界.书卷气不是书法意境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杨谔 《江海纵横》2005,(1):39-39
偶有闲暇,我的脑海里常会不自觉地冒出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书法?学习书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问得看似“白痴”,但我发觉,对于不同的人,他们的答案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用毛笔写字;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需要精心构思的一门造型艺术。而对于王蓝青先生来说,书法,就是通过书写来表现自己,就是书写自己的学养、襟怀。学习书法,对于有些人来说,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儒学信仰产生了危机。魏晋士人开始追寻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求,把思想引向了玄学。史家称此为“人的觉醒的时期”。人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简约自然”的艺术神韵和趣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潮,充分反映在当时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文章旨在探讨魏晋书法理论创作中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书法创作中主体所具有的“心斋之心”,以及书法形态、书法品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念以及对后世书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