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海上分支,它的根在大陆,其发展历史也是炎黄子孙共同谱写。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文化,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基本品格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民间故事内容的复杂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具有多元浑融内涵的观念系统。这种多元浑融性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潮的农业文化本身包含多元因素 ;二、权力阶层思想的强行灌输与渗透 ;三、多民族文化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在民间文学研究中 ,要清醒地认识我国民间故事内容方面的瑜中之瑕 ,并洞悉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以保证学术态度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发展需要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多元文化呼唤和谐文化,社会更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和谐文化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彰显民族风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同于某一种具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探讨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对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东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6):122-12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尽管进入现代以后 ,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只有这样 ,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西部开发为典型个案 ,研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问题。作者提出“区域民族经济”概念 ,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分析以往发展模式之缺憾 ,强调必须注重区域与民族发展非均衡的差异与代价。本文通过对我国秦汉以来漫长的西部开发史尤其是 1 949年以来三次大开发高潮的重点分析 ,提出联系民族区域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还试图探索具体实施方略的可行路径 ,诸如将西部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以探讨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经济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是中华法律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近现代以来,中华传统法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法治文明理念的强烈冲击,在制度层面上已逐渐消融瓦解,但制度背后的精神文化理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习惯之上,与民众普遍的法文化相适应。因此,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优秀资源。文章在剖析当前法治建设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中“和合思想”“仁文化”和“礼文化”“义利诚信”等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价值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华苏维埃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强调文化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文化机构实行政府宏观指导、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方式。苏维埃文化受俄国革命文化的影响,二者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其基本特征延续至今并蕴含于当代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杨雷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8,25(1):56-59
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其中充满着"混乱"与"矛盾",除了心理-生理遗传基因、自然地理条件、宗教、思想根源等各种因素影响,俄罗斯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急剧扩张等其他众多原因导致俄罗斯民族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和结构,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其民族哲学和精神基础的缺乏使俄罗斯民族性格出现了"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借今天《贵州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议的机会,我想谈一谈关于编辑这套丛书的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换一下意见.这些想法,有的可能是老生长谈,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还是有重温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蕴含了深邃的思想智慧,凝结了对“何为廉”“何以要廉”“何以倡廉”的系统思考。传统廉洁文化之所以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传统廉洁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夯实传统根基的现实需要。社会文化发展的可遗传性特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使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可能。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是: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大众性与先进性相统一,运用批判继承、借鉴改造和守正创新方法,促进传统廉洁文化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从道德观视阈,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价值观视阈,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治观视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民族观视阈,阐释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从国际观视阈,肯定中华文化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多重视阈,分别指向个体、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国际等渐次递升的多个层级。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曲曼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证实了喀什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融合、汲取营养发展的“十字路口”,进一步向世界昭示了喀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桥头堡地位。曲曼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事业,更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8.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全面概括,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五种特性是对中华文明文化基因的定性描述,也将文化基因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起源于中国的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综合性技艺。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中华茶艺以茶器具、茶音乐、茶技艺、茶表演及茶民俗等为载体形成的和、静、敬、雅、仁的文化基因嵌入中国人生活日常,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其形成的文化镜像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性”的概括。对中华茶艺的文化基因探析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0.
节日研究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众多研究中无法掩盖的事实是角度单一、分析趋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中国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外部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内部的各民族文化互动,都对节日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节日文化的演变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