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梦阳与何景明的文学论争杨德贵李梦阳与何景明同为明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首倡复古,扯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旗,以沉雄豪健之风一扫“台阁”诗风,天下文士翕然从之。何景明紧随其后,张帜呼应,二人骏发齐名,声噪艺苑,俨然成为当...  相似文献   

2.
明代李梦阳的文学复古运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他的文学理论历来被批评为复古主义理论和形式主义理论.其实,李梦阳对文学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就是他始终强调诗歌的本体立场,坚持诗歌的本位特征.他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李梦阳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强调"法式""格调""比兴"等诗歌形式特征对诗歌诗质的规定性;第二,重申诗歌的抒情功能和情、乐本位等本质属性对诗歌诗性的坚守与维护.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2-97
李梦阳与明代中州诗人有着密切交往,他对中州诗坛的诗风走向有着引导和影响之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正面引导中州诗人诗学复古;二是在李梦阳因拘泥体裁法度而陷于模拟之弊的负面刺激下,中州诗人对其思想进行反思,形成以道为本、肯定自然诗风、强调自抒性情的诗学观,努力修正复古运动后期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说明〕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徙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明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曾因代尚书韩文草弹劾官刘瑾,被下狱、瑾诛后,正德六年(1511)起为江西提学副使,九年以事夺职家居。李梦阳是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代表人物,因此,考证他的人事关系及交游动向,对研究其一生的政治、文学活动特别是文学复古运动,至为重要。现仅以《空同集》(明万历壬寅本)所载之友朋交往,择其重要者予以笺证,所引诗文在括号内标明《空同集》卷数,以便考稽。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李梦阳的文学复古运动,以“格调说”为核心,以汉魏盛唐为目标,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质,将诗文创作引入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以其近乎“狂”“狷”、高扬自我和个性自由的文化人格为底蕴的;但由于李梦阳的文化人格还远未达到主体真正自立和个性真正自由的境地,因此,文学复古运动只能是对儒家诗学的重倡和回归,对中明诗歌的振兴也很有限。李梦阳文学复古运动的实质和走向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原因就在于这种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从正面说,是主体精神的高扬和释放;从反面说,又是对主体精神的限制和禁锢。而李何论争,体现的也正是这初获释放的主体精神与未曾彻底解放的拘执理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罗书华 《学术界》2012,(11):95-101,284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生,包括了三方面的原因:在权力地位上,不满于李东阳等馆阁文臣的压制,在文风上不满于三杨以来流行的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风格,在思想上不满于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及其对文学的侵蚀。复古运动既包含对当代馆阁文臣的挑战,也包含对开国之初三杨台阁文风的批判,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对明代以来更加强化的宋明理学的反思。它们与心学一道构成了当时"厌常喜新"的社会新思潮。  相似文献   

7.
纪锐利 《东岳论丛》2001,22(5):114-117
边贡为明“前七子”重要成员之一 ,在诗歌理论上积极拥护李梦阳的复古主张 ,以《三百篇》及汉魏、盛唐之诗歌为宗。具体学习方法上 ,提出“守之以正 ,时出其奇”。强调诗歌应有真情实感。内容上主张“文以载道”。作品呈现出飘逸清丽、感情真挚的风格特征 ,为明代文学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8.
李双华 《学术论坛》2006,(7):147-150
吴中诗派为明代文坛重镇。明中叶李梦阳崛起文坛,倡导复古,其目的是要重振传统悠久的古典主义文风,其真正批评的对象是宋元以来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而吴中作家正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代表。尽管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喧嚣一时,但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以个人日常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始终占主导地位。吴中派是推动近世文学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明代初期推行科举并规定以八股文取士,致使文人学士专攻“四书五经”、专写粉饰现实点缀太平的“台阁体”诗文和宣扬程朱理学的迂腐庸俗的“理气诗”。为了扭转这种虚饰、萎弱的文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确曾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因势萎力弱而终未能打开局面。至于弘治年间,李梦阳即挺身首倡“复古”。继而响应的骨干分子有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廷相、王九思和边贡等人,世称“弘治七子”,亦称“前七子”。他们的“复古”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积极意义倒不在于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叶弘治年间,文坛上兴起了由“前七子”所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给统治文坛近百年的“台阁体”以沉重打击。这一运动的宗旨又为继起于嘉靖中的“后七子”所继承,把复古运动掀向新的高潮。“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历时近百年,给明代文坛带来巨大影响。这一运动的首倡者,就是“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 据《明史》载,李梦阳是庆阳人,徙居开封。但庆阳在明代为府,领一州四县。李氏故里究系庆阳何处,前人无明确记载,而在府、县志及有关文章中对此却有歧说,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1.
杨慎的文学观及其对复古派的抗争李朝正有明一代,历经267年,而文学派别之多、门户之见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的复古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斗争的激烈与持久旷古少见。文学派别在明代较多,撮其要者即有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吴...  相似文献   

12.
弘嘉时期是《文选》在明代流传的一大转关。《文选》诗作为汉魏古诗的审美范例,反映了我国中古诗歌的演进,而以中州文人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派恰好以汉魏古诗为宗,便赋予了《文选》诗辨析源流、指导创作等诗学功能,明代"文选学"的文学性也由此凸显。总之,"文选学"、中州传统文化、中州诗学三者阐释共通,加之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学领袖的激励,弘嘉时期的中州诗坛出现繁盛局面,所阐发的诗学理念既推动了汉魏复古诗学的阐释,又在一定程度上以正统诗学维稳明代诗学。  相似文献   

13.
嘉靖文坛逐渐弥漫复古格调,戏曲领域则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性,康海、王九思等关中文士,伴随南北取士的时代背景,身兼复古流派的前七子成员和曲家的双重身份,立足文统体系展开曲论探究,折射出北方文人的典型戏曲观念,既浸染关中地区的雄峻之气,又流露出其时盛行的复古痕迹,无论文坛和曲坛都皆有别样风格,是解读嘉隆曲坛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梦阳多负气节,为明代"前七子"领袖,是当时文坛的翘楚.受陇右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梦阳表现出执拗个性、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敢于担当的人格节操.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体现出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关学品质,具体表现为:(1)极力弘扬儒家的文学教化功能;(2)以复古求新变,达到提升士人精神的目的 ;(3)尚情贵真,散发出浓烈的庶民气息.李梦阳的文学创作传承"工部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淳厚闳伟、刚毅强奋的风格.李梦阳以秦人而为"秦风",其诗中描写了秦陇地区特有的山川形胜、民俗民风等,均与明代中原、江南士人不同.凡此,显示出特定地域文化对作家人格心性的深度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对其师杨一清的<石淙诗稿>的评点很有特色,能将评诗与论人相结合,并着重从唐调宋格、诗人性情、美学形态、诗歌技法等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李梦阳的评点,不仅有助于了解杨一清其人其诗,生动显现李梦阳的诗学主张,而且也为深入研究明中叶的诗文复古运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论著(如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李梦阳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明代文学的拟古派。这实际上维持了清人(《明史·文苑传》及《四库全书提要》等)以来的观点。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梦阳是明朝有名的诗人,他和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号称弘(治)正(德)四杰。这四人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人称七才子。也就是文学史上所称的明朝前七子。李梦阳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和豪门显宦作斗争的官吏,他的政绩斐然可观。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力作──评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周明初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理论纷陈,其中最引人注目、对明代文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复古派和它的理论主张。在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有三次之多,它前潮未平,后波又起,前后相继,绵...  相似文献   

19.
文学复古与儒学复兴──中国文学复古现象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复古运动是极其频繁的。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新生思想对古老风尚的眷恋和回顾,曾被称为一种纯粹的“中国现象”。①为什么中国文学极易产生复古现象?中国文学复古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深入思考此类问题的结果使我们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亚宗教”角色的儒学上。我们认为,中国文学复古现象不只是文学自身的调整与变革,它与儒学复兴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是文学复古现象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复古运动的终极目标。一、儒家学说对文学的影响及文学与儒学关…  相似文献   

20.
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