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直存在争议。首先,Freedman对于“微型社会学”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接着,Leach进一步对中国人类学的本土观和社区论提出责难。60年后,重读马林诺夫斯基的《江村经济·序言》,作者总结了一生为突破微观社区研究的制约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如对“类型”和“模式”的探讨,对不同级序社会时空单位同时并重的方法的阐述,以及对大一小传统关系的思考等,通过对自身理论的重新评估与反思,作者力图阐明自己对社会学人类学本上研究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提出与界定“生命经验”这一独特的感性经验范畴。“生命经验”与一般感官经验同为人类感性意识形式,但它超乎单纯感官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准生物性感知,是我们涉身“生活—历史”世界累积生成的综合性内在人文“阅历”和“体验”。从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正是这一人文历史性体验,构成哲学、人文科学独特的感性经验基础,深刻影响了其区别于一般经验实证科学的思辨性、历史性等重要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马林诺夫斯基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理论研究置于田野考察的宽广视野中,提出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文章侧重于对《文化论》文本的解读,探索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观及艺术理论的基本内核,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能。  相似文献   

4.
田野作业是一种直接进入社会文化环境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依据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田野作业发端于摩尔根,完善于马林诺夫斯基,并于本世纪初传入中国。百多年来,田野作业历经变迁,不断演化成为一种人类反观自身社会与文化的工具。世纪之交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急遽的社会文化变迁,这为田野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阔的前景以及研究的田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论述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进化论之后围绕结构和功能产生的三大理论流派即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释不同社会的异同。这要通过对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才能实现。笔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强调“文化统一体”的文化概念在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时在方法论上很难操作。列维-斯特劳斯的观念领域内建构的结构,追求的是人类的共同性与普遍性,缺乏可比性。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从经验观察中归纳出来的“社会结构”,使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思想中蕴涵着对制度研究的独特方法,即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他指出制度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并将制度的文化形态分成物质的、精神的、语言的和社会组织几个方面。他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论述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且阐述了制度的功能就在于满足和维护人类的基本需要,繁荣人的社会生活。但是马凌诺斯基因受自然权利论思想和逻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制度分析还停留在生物本原论的层面,也带有明显的心理学痕迹。  相似文献   

7.
原始文化基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文化基因论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题。一是提出原始文化基因论这一观点,认为“原始文化基因”是指原始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始文化基因在其内部运动中对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三是认为原始文化基因论能改变现存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概念和认识,以利于更好、更准确、生动地叙述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问题。四是原始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能促进我们发展更为良好的人类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现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认识与思维发生研究的全方位评析,勾画出现代思维发生学研究的基本趋向,并进而提出了“认识系统发生论”的观点,试图在认识的“类发生”和“个体发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当代哲学认识论中确立“认识系统发生论”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民间文艺生态比较的意义民间文艺包括民间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各种艺术形式不同,但都是以审美为主要功能的审美文化。人类为适应环境,满足自身本能的和社会的需要而创造种种文化,就像“一张满足社会基本需要互相联系着的网。”(马林诺夫斯基语)为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的需要,人们创造了物质文化;为满足结为群体、组成社会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制度文化;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人们创造了精神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份的文学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即对形、声、色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人们为满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与世界上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和以甘哈曼等人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关于人类命运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和分析.认为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思想,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郭因倡导绿色美学.目的是想为人类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作者以此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对部因美学思想的发展.绿色概念的蕴涵,以及绿色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实现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低熵社会最有利于实现绿色美学的目标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13.
论陈序经的文化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序经在对“文化”词源考察的基础上 ,给出了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和工具。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文化具有时代性、整体性和工具性。这种定义下的文化 ,乃是陈序经文化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他的文化概念得出的。因此 ,陈序经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两面性 ,也就决定了他的“全盘西化”观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4.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人类从生物的“进化”枝上走过数万年的历程以后,开始了人类自身知识化的“优化”之路。正是这种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不断知识化的“优化”,使人类超越了物质世界中生物“进化”的种种不可能,改变了那种饮毛茹血的原始生活样式,并且在地球上构筑起了自己日益辉煌的灿烂文明。从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上看,在经历了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及其相应的社会形态的变迁之后,人类迎来了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不管是被描…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与人类生物性智慧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性智慧结构。文化进化,既是生物智慧结构的更新,也是社会群体智慧结构的更新;既是生物智慧向社会群体智慧的外化发展过程,也是社会群体智慧向生物智慧的内化发展过程。文化进化的宏观阶段.与人类生物智慧结构进化的层次相对应。文化进步的最基本因素,不是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而是由群体智慧结构进步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原初的现实主义并无本质的区别,不过是一种极致化的现实主义,其核心品质是真实客观;生理学、遗传学等科学眼光,正是在科学及人类自身认识新发展的条件下真实、客观地摹写自然的必然取向,是观念变化的结果,而非方法有别;根据左拉的《实验小说论》、《论小说》等原文研究可知,左拉不仅强调人的生物性把握,同样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揭示,还强调作家创作的“个性表现”,这与其创作实践基本一致,并非过去认为的理论与创作相背离.自然主义“三大罪状”客观看来正是它基本可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定要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于“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二者分别强调人的生物(自然)属性与文化(社会)属性,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人也因此被分裂了,因而亟需整合.然而过去简单拼凑的做法是失败的.真正的出路在于:把握和揭示人的两种属性究竟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由此我们提出“文化一生物人”假设,它表明:人的行为,其实是由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通过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而催生出来的;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就是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相互结合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方式.如果“文化-生物人”假设确实能够将“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整合起来,从而恢复-个完整的人,那么“经济学帝国主义”和“社会学帝国主义”就将遭到摧毁,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同主义则有望实现.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后用于书写“异文化”的主要文体,也是现代多元社会中传播不同民族形象的主要媒介.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研究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的功能研究.虽然各自的理论稍有区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里夫·布朗分别以自己的经典民族志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对以往文化研究中那种企图追踪、重塑文化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现存文化和社会的分析说明.到了格尔兹以后,则又出现了对民族志写作的符号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孙传宏卜新军人类社会正在告别“父系社会”,走向“子系社会”,如“太阳”、似“皇帝”的独生子女正是这一“子系社会”的未来主宰。家庭和社会试图为他们铺就人生的坦途,他们自己也在这样地认可着。然而,生活的真实并非如此,生活过去是、现...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透析人文教育 ,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 ,实现新世纪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这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