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为SSK,又时常被称为"强纲领SSK"或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以激进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开始了对科学的全方位文化解构,引发了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也激起了库恩的强烈不满。正如库恩所说:"强纲领SSK"在科学中的谈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这种看法引起了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强烈不满。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就指出,如果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建构,那么,当社会建构主义者出席学术会议时,为什么乘坐的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技术成就——波音飞机,而不是《一千零一夜》中载人飞行的魔毯。对此,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布鲁尔写了这篇文章进行反驳。在布鲁尔看来,科学理论(在文中指空气动力学)不是对自然真理的镜像式反映,而是一个在利益的引导下,主体不断去适应自然的建构过程。这种争论实际上表现出反映论与建构论、实在论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萍 《中州学刊》2006,(2):98-101
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通过科学争论、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为自身研究的合法性进行了重要论证,并试图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作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它的诞生直接受益于库恩哲学,库恩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历史主义方法论对科学知识社会学整体架构有着深远的影响。SSK的核心主张强纲领理论,更是深受库恩范式理论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张谨 《江淮论坛》2010,(2):68-74,80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只作静态的逻辑分析,无论是罗素、卡尔纳普,还是赖欣巴哈,其科学观都具有现代性特点。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的证伪主义“猜想反驳法”具有动态的人文文化意蕴,是后现代科学观文化转向的过渡环节。随后的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给科学以文化的政治、社会学阐释,成为文化转向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其基本观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英国爱丁堡学派的布鲁尔、巴恩斯、伍尔加、马尔凯和法国巴黎学派的拉图尔等人那里得到“过度”发挥,从而把科学的文化研究推进到了“文化建构”与“文化实践”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爱丁堡学派反对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理性主义理解,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爱丁堡学派试图把"社会建构论"普遍化、绝对化的做法是值得批判的:一是它对科学知识不加区分,致使其没有充分考虑科学知识社会建构的程度问题;二是它不注重考察不同学科领域科学知识的特征,而认为"社会建构论"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三是它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并不能为普遍化的社会建构论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巴里·巴恩斯经过对科学知识的去特殊化、去客观化、去理性决定论等三个步骤的分析,消解了科学至上主义的神话,在理论上确定了社会学家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可能性,确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基础.以解构主义手段达致建构主义目的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大理论特色.但也正是这一特色构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无法超越的理论限度,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长期共存;作为建构主义基础的解构主义的局限性;立基于解构主义之上的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激励了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库恩本人并不认同科学知识社会学者们的激进立场。在某种意义上,库恩的历史意识促使他更多地去关注历史上的科学而不是现实中的科学实践。这种研究进路上的差异正是库恩激烈批评SSK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50周年。库恩的这本著作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库恩使得范式(paradigm)成为当代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它频频出现在商业语言、大众心理学,甚至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的学术引用已超过57800次,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库恩这本著作开启了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大门,直接推动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的形成。为此,特刊发本组笔谈,以考察库恩对S&TS的影响。在这组笔谈中,蔡仲教授认为库恩将时间性引入科学,引起了皮克林对科学实践的关注。邢冬梅教授考察了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间的关系,认为SSK工作的实质是对传统的默顿式的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库恩式的改造。刘鹏博士着重从知识的空间生产与交流的视角,对库恩与拉图尔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石诚博士认为范式为科学仪器哲学的考察提供了一个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人类技能等都视为科学的组成部份,并且分析了这些要素与科学之间极具建设性意义的结合和作用.围绕单一的一社会利益"形成全方位地说明科学,其最终的理论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落得个实在论"两极相通",成为后实证科学哲学批判的靶子.表征主义的科学观是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问题和困境产生的基础.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走向操作语言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主义在科学技术价值问题上的探索与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琴 《浙江社会科学》2005,42(5):100-105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代表传统观点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由于彼此对立而各执一端,社会建构主义则在此问题上作出了颇为独特的有益探索.本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的探索性贡献不仅使人们从先前那种看待科学、科学家及其行为的实证主义简单观念中摆脱出来,而且有力地打击了形式理性的绝对性和抽象性,突出了主体-社会的能动性或建构性,把科学知识的本质导回到历史地变化着的社会方面.本文通过对社会建构主义基本主张的阐述及其分析,揭示社会建构主义在解答科学技术之价值问题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原则导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回眸与瞻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两个转折点出发,概括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五大特点:科学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科学本质观上的形式主义;科学认识论上的建构主义;科学理论接受观上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的虚无主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作了展望,认为,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基本格局;科学哲学的建构主义将具有很大发展的空间;科学哲学将越来越社会学化;研究理论、观察、实验和知识之间关系将是科学认识论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学术传真     
自然辩证法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李醒民在 2 0 0 4年 2月 10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 ,在 2 1世纪 ,自然辩证法应该有、也完全能够有它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应把自然辩证法由“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研究”提升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把科学、技术作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 ,也是一种思想、方法、精神气质和科学家的安身立命之计。第二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技术不仅内含自然技术 ,而且也包括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或…  相似文献   

14.
社会技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哲学不等同于自然辩证法 ,而是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的二级学科 ;技术不是等同于“自然技术”或者“物的技术”,而是包括社会技术等技术的“大技术”,就像科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一样。确立并反思社会技术 ,深入研究社会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或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多问题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开拓的 2 1世纪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5.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不再是真理,而是人类工具性建构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符合科学理论所须具有的建构原则而具有科学性;且因其良好的科学性和道德性,而能在同类知识建构的拥戴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样依靠科学精神平台上享受去信仰保护的“科学待遇”,依靠学术批评才能使之能在“内在逻辑”与“外在实践”双重监控下实现多模式尝试下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基点重建交往行动理论的唯物史观:他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系统的交往与共识,因而成功地将上层建筑转换为主体际性范畴。但哈贝马斯在经济基础领域依然坚持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的本原性假设,因而并没有根除经济决定论的哲学根基。社会建构主义批判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决定论假设,认为技术是社会群体的“社会建构”。这个命题包含着两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其一,技术不是自主的而是社会群体的建构,因此技术以及生产力都不是终极性的决定因素;其二,真正的社会本体不是技术,而是人本身及其社会建构活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可以将唯物史观叙述形式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心理反映论关系,转换为个人系统(社会建构者)-社会系统(社会建构物)之间的社会建构论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当代科学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平 《东岳论丛》2004,25(6):111-116
当代科学社会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1)默顿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受惠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默顿及其学派的许多人非常熟悉和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2)贝尔纳学派的核心成员是一批公认的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3)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方法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对科学社会学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在社会中的定位,既符合社会的实际,具有扎实的科学史基础,也自成系统,十分完整、严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知识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俊立 《齐鲁学刊》2005,(2):121-124
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 学的理论体系来看,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理性认识,已经发生了从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到历史主义的科学知 识论的历史演变,现在正从历史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向建构主义的科学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20.
吴昕昀 《理论界》2008,(3):124-125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默会知识”一词,在今天仍有新意。科学知识由个人知识转变为客观知识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而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尚存疑点,现今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并非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或建构性,而是少数掌握科学的精英共同体与享受科学成果却不了解科学的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