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政府补贴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企业真实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真实创新绩效的直接和传导效应。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真实创新绩效具有激励效应,且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效应更强;研发资本要素市场扭曲能够强化政府补贴激励企业真实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并与产权性质联合调节政府创新补贴效果;创新投入与融资约束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真实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持续性具有负向抑制效应,政府补贴效果受到研发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和产权性质明显的负向调节作用,且创新投入与融资约束在政府补贴对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研究企业家精神对研发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区域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对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研发投入在企业家精神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呈现差异性,企业和其他来源的研发投入在企业家精神与专利申请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都发挥中介作用,政府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仅在企业家精神和专利申请数量之间存在,国外来源的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不存在.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企业家精神水平和区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级市党报中市委书记鼓励企业创新的新闻报道频次作为地方政府创新激励强度的度量指标,配合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2)政策效果更多体现在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当中;(3)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提升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未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减震器。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路径,并从研发创新投入视角出发探究各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同时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以直接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水平,也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程度间接提高创新绩效;但研发创新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绩效间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存在倒U型调节作用,将自变量滞后一期处理时,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未来,制造业企业要明确新时代履行社会责任的新诉求,正视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与方法。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携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共同助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制造业企业自身要坚持适度原则,运用互联网技术动态监测研发创新投入效果,确定最佳投入强度,实现企业创新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8-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政府采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视角,研究税收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研发绩效在其间发挥的中介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税收激励会使得企业价值得到提升,而研发绩效在税收激励提升企业价值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到的税收激励程度不同,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动机存在差异,因此,进一步对不同产权性质以及是否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研发绩效在税收激励影响企业价值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研究.经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中,研发绩效在税收激励促进企业价值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但在非国有企业中却不具有中介效应;而企业无论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绩效在税收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贫困地区上市公司在帮助扩大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2007—2018年贫困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衡量创新绩效,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政府补助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R&D投入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和R&D投入均促进了创新绩效,R&D投入在政府补助影响创新绩效中具有中介效应;相比策略性创新,政府补助和R&D投入对实质性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大;营业绩效与政府补助、R&D投入显著负相关。因此,完善政府补助政策对贫困地区上市公司创新带动经济扶贫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运用因子分析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构建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43家创业型企业为样本,分析了新产品在是否采用合作研发的不同情况下创业型企业创新绩效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研究机构邻近、行业协会邻近、上下游企业邻近、信息调整作用、技术关系、研发经费投入、企业和行业的侵权水平以及行业集中度等因素对创业型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作用,而新产品是否采用合作研发战略、高校邻近、同业邻近以及外溢技术的调整作用等没有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视角审视开放创新行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区域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开放性创新行为通过超本地化效应、多样化效应、协同效应、收益激励效应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积极作用,并通过构建省际面板EC2SLS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开放创新活动及区域知识整合能力影响创新绩效进行建模.研究发现:除国内市场技术购买、高校和科研机构外部R&D支出等变量影响不显著外,内向开放创新中的其他变量、外向开放创新变量均有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在其间知识整合能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创新路径的重要引导,是新时代创新战略的必然选择。基于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视角,构建政府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以深沪A股124家企业2011-2017年专利和研发数据,分析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前后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策略以及创新产出的影响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最终趋向于"激励-实质性创新"的均衡解。供给侧改革前,企业注重追求"高速度、高数量"的创新产出;供给侧改革后,企业开始逐渐增加"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减少实用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的科技创新产出,企业规模和股权结构对企业实质创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当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力度,构建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大规模企业创新进程,重点扶持中小规模企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创新集聚数量和质量两个视角,利用中国2004—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发资本流动的区域创新集聚效应,对比四大区域创新集聚效应的差异;检验在研发资本流动的创新集聚效应中,机器设备投资的载体作用以及与物化型技术进步的关系;并从不同创新主体视角,考察研发资本流动创新集聚效应的异质性以及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1)研发资本流动的创新集聚效应明显,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机器设备投资的载体作用在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均成立. (2)在东部地区,研发资本流动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集聚质量,流入的研发资本可用于新机器设备投资或设备更新改造,这种与设备相融合的物化型技术进步,提升了东部地区的创新集聚质量. (3)从创新主体上看,相比于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研发资本流动主要惠及研究与开发机构,其创新集聚效应明显,而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在全国、东部以及东北地区,都未能对研发资本流动的创新集聚效应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是政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2009—2015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引入门槛回归模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财政政策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商业化阶段都存在着财政政策门槛效应,且随着门槛值的增大,创新投入对于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越大。最后,提出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2013—2018年深沪A股的91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PVAR动态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究政府补贴、企业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动态交互效应。结果发现: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角度,企业营销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大,政府补贴次之,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且促进作用均在创新绩效未来第1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期递减;从政府补贴对象选择的角度,创新绩效和企业能力对政府补贴有促进作用,创新绩效能够促进企业在未来第2期获得政府补贴,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在未来第4期获得政府补贴;从影响企业能力的角度,政府补贴和创新绩效均对企业能力有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较小。该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为企业争取政府补贴和协同内外部要素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年—2019年我国大数据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财产性资源特征与技术性资源特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人员投入与当期、滞后期企业经营绩效均呈正相关,且在滞后期影响更为显著;研发经费投入与当期企业经营绩效呈负相关,与滞后期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资产流动性在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起着正向调节效应,技术积累程度在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起着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大数据企业应提高研发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视资产流动性与研发投入、技术积累程度与研发投入的合理匹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种子产业:成就、挑战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作物育种体系建设和新品种的选育,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育种研发体系。但本世纪以来,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公共育种研发体系难以适应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形不成分工明确、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体系。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种业的发展,但由于现有的体制始终未能解决甚至混淆公共研发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企业商业性科技创新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新品种的重大科技创新,更影响了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初衷。为此,提出要深化种业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2015—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但对低质量创新没有显著影响,且在考虑内生性、替换关键变量和固定效应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研发投入扩张效应、沉淀冗余扩大效应和人力资本升级效应提高了创新绩效。进一步地,相较于企业单独的创新行为,数字经济对企业间的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企业资本密集度越高,数字经济对创新的促进程度越大;数字经济对拥有海外市场的企业的促进作用低于只拥有国内市场的企业。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并扩展了数字技术的效应研究,同时对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与促进企业创新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政府公共科技资源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使用效率也一直受到质疑.以往研究对政府创新支持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企业创新已有较多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制度理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掌握着一些关键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企业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与政府间联系,获得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会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则认为政府创新支持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创新效率,不利于企业创新.事实上,制度理论侧重于探讨创新资源获取问题,委托代理理论侧重于创新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整合,以全面揭示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文章以2011—2013年安徽省科技型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产权性质对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资源型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风险性,重庆很多资源型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仍然存在着研发经费投入少、科技人员缺乏、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阻碍着企业的转型和壮大,同时也造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以重庆的资源型企业为例,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发现重庆资源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较差,需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绩效评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绩效评估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新视野,它从管理理念、体制、机制以及方式方法等各个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绩效评估推动地方政府逐步树立以结果为导向、顾客至上、责任行政、以人为本等新理念;推进分权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公务员绩效评估体制创新;推动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创新及绩效预算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的构建;推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方式、公共产权经营方式以及电子化治理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财税政策是政府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措施.以创业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分析财税政策、融资约束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且财政政策比税收政策作用大;财税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且财政政策比税收政策缓解效果强;融资约束在财税政策与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政府应加大财税政策激励力度,完善企业融资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的信号效应,时刻关注并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0.
政府补贴作为产业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往往被用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迄今为止,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仍未达成共识。基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文章实证研究了政府补贴对于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补贴总体上显著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第二,政府补贴对于小规模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更明显;第三,政府补贴对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可能来自于提高科技经费投入、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以及吸收外部先进创新技术这三方面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