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术探索》2013,(2):4+157-F0002,F0003
马丽娟 马丽娟,1963年6月出生,云南大理人,回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现为昭通学院院长,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云南回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女高级知识分子协会副会长,云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民族经济、民族教育、回族研究。以《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区域民族史书写中如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鉴于中国历史叙述中长期沿袭二十四史中业已形成的将中原正统王朝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开来的书写传统,以及中国历史叙述体系中民族及边疆因素长期受到相对忽视的现实,在当前区域民族史编写中,我们不仅需要检讨和反省传统上看待中国区域民族史的视角、立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兼顾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时代特点及需求,另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则是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整体过程和面貌的呈现。为此,文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民族史编写需要把区域民族史置于"三个互动"——即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汉与非汉的互动和农耕与游牧的互动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书写中将中原正统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的弊端,使区域民族史的编写具一种全局性的整体视野,从而更清晰和完整地呈现出区域民族史的发展轨迹及其作为中国整体历史之有机组成部分的特点和面貌。  相似文献   

4.
《学术探索》2012,(6):191+189
陆韧陆韧,女,1955年6月生于云南昆明,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2001—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西南历史人文地理、西南边疆史地研究,在  相似文献   

5.
《学术探索》2013,(9):F0002-F0002,F0003
赵果庆,男,白族,1964年出生,云南鹤庆人,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云南省数量经济学术带头人与后备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经济学。以《中国西部国际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相似文献   

6.
《新疆社科论坛》2011,(4):F0003-F0003
田卫疆,男,汉族,1955年6月1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原籍陕西省西安市。系南京大学史学博士。曾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现为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名誉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新疆历史学会副会长,新疆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度)。  相似文献   

7.
《学术探索》2012,(8):1+189-F0002,F0003
周智生周智生,1973年生,云南丽江人,纳西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霍英东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西南边疆民族发展史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曾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9.
《船山学刊》2005,(4):I0001-I0002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实力雄厚、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2年先后被评为校级、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成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2004年以该学科为主体与核心组建的“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基地被批准为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科点负责人为文学博士王友胜教授。目前该学科的学术队伍共有19人,其中教授4人(另有退休教授4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本学科在陶敏教授、李一飞教授、夏昭炎教授、肖延恕教授等一批资深老学者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在近现代中国语境中被模糊和混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发现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史学史是研究中国民族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各时期特点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史学成果的社会影响的学问。中国民族史学的特点是:其发展与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所处地位相契合,与民族实力的消长、政权的存废相关联;从民族史观角度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学养对历史会有多种多样的观点;资料十分丰富,但也十分分散;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民族历史资料。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史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总结中国民族史研究,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和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繁荣中国史学、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高校文科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统计,《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度共被三大权威文摘期刊摘录53篇次,文摘率53%,居中圉社会科学期刊文摘率第1位。被学术界及有关部门认可的中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相似文献   

13.
西域民族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月氏和乌孙对古代西域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民族史研究硕果累累,涉及到乌孙、月氏的民族史著作即达数十种:民族通史方面有翁独健等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江应樑、王锺翰等分别主编的<中国民族史>[2].60年代,台湾亦有民族通史问世,如罗香林<中国民族史>、胡耐安<中国民族志>和刘义棠的<中国边疆民族史>[3].  相似文献   

14.
正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0年被表彰为首批"荆楚社科名家";先后组建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船山学刊》2007,(1):F0002-F0002
<正>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创建于70年代初期,1981年就成立了柳宗元研究室,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研讨会,曾先后四次举办国际国内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学术队伍共有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学科带头人为翟满桂教授。  相似文献   

16.
《学术探索》2012,(9):4+189
赵世林赵世林,白族,1963年1月30日出生,云南鹤庆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书记,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17.
《重庆社会科学》2007,(10):F0002-F0002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原所建于1989年9月,2002年成立了"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研究基地模式的改建。2006年12月,"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日本侵华导致的民族危机是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高涨的根本原因。当时昆明报刊就"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理论问题发起了一场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大讨论,对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西南边疆各民族历史沿革的研究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是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民族史及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还对中华民族抗战大业的胜利完成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忠武 《东南学术》2003,(6):147-15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但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研究后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了纯粹的"李约瑟难题",当前极有必要将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近代社会科学没有在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和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中国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缺陷;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的不独立;社会科学方法的落后与客体的未充分分化;科学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20.
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中国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并存并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作为“多数民族”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未形成前,无所谓“少数民族”。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司马迁“北有强胡,南有大汉”的分野观念,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