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国辅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其既以五言诗称雄于诗坛,更以意境明丽、风格雅蓄为擅长,取得了重要的创作成就,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特征,为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著作有赋、诗、颂、赞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从东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不仅题材范围扩大了,而且诗的风格也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转变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从"质木无文"转变为"以文被质",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后来五言诗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后世对曹植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跳过曹植诗歌来分析他的艺术人格。因此,本文就从这一视野切入。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是古典诗论史上“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它以五言诗为研究对象,系统评述了汉魏以迄齐梁时代的122位五言诗人,“掎摭利病,辨彰清浊”,并从总体上勾勒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具有完备的诗歌史论形态。钟嵘在总结和清理五言诗自两汉到齐梁五百年来从兴起到繁荣的过程时指出,汉末建安、西晋太康和刘宋元嘉时期是五言诗创作发展史上出现的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的代表诗人为五言诗创作树立了典范,所谓“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对这三个时期代表诗人的创作成就的评价,受齐梁时代文学观念的影响,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他对诗歌史三个时期的划分是经得起考验的,后世诗歌史论家大多以此为理论起点展开研究。其中,以“风力”著称的建安诗歌,山水方滋、声色大开的元嘉诗风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研究较为深入,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太康诗歌则颇受冷落,既缺乏对诗坛风貌具体真实的描述,更谈不上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中,往往以“形式主义”的抽象定性取消了太康诗歌的存在个性。本文认为,太康时期是五言诗从汉魏古体向齐梁新体的过渡和转捩点,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从观念到表现形式的转变,深刻  相似文献   

4.
汉魏时期,五言诗逐步文人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咏怀诗》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五言诗的主体是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诗,其内容一般比较单纯,大多表现具体事件,抒发的感情不太复杂。而阮籍的《咏怀诗》不再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表现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困惑,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刻的内涵,从而加强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是我国五言诗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晋代曾盛行“玄言诗”,降及齐、梁,余风尚在。这时期,也正是“文学”摆脱汉代宫廷和经学的附庸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的时代。同时,在齐、梁,对五言诗的评论与创作上,也出现了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人五言诗只所以晚到东汉末年才臻于成熟,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时代风尚和不同时期文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作为其成熟标志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于东汉末年,也绝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刺激了文人对新文体的追求。二、五言诗所显示的优越性,使其取代四言诗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汉代乐府民歌的完善和丰富,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汉末至魏晋六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汉末文人感于政治动乱,民生凋蔽,仕途偃蹇,往往用源于民间乐府的五言诗歌形式,反映苦难的现实,抒发忧愤的情怀,使五言诗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曹”是中国诗坛上声名显赫的父子兵。他们以独具特色的乐府诗创作,引领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为中国五言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三曹”诗歌继承了汉代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经验,再经过改造、创新,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缘事而发”却更见慷慨悲壮、刚健雄放;“感于哀乐”却更见情浓意切、细致深婉;言志讽时更重诗歌...  相似文献   

10.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指出李白诗中存在着“长篇短韵”现象.频繁的转韵确是李诗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存在于五言诗中,更多见于七言及杂言诗.频繁的转韵不仅造成了诗歌节奏的跌宕起伏,且导致诗中意象的频繁更迭。其诗所以有开阖无常、峰回路转的美感效应,与此独特形态不无关系.本文想就韵律与意象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探讨其在共构李诗形态中的作用.五言诗与“短韵”传统诗歌中韵的使用,与诗歌的体制有关.虽说自有诗歌创作起,就有押韵的现象,但真正重视韵律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不能早于汉魏六朝。目前大都承认七言句的“柏梁体”用连韵,是七言诗歌中讲究用韵的范本,而五言古诗用韵的范本实例,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颇为特殊,千余年来对他的诗歌或誉或訾.誉之者认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浣胃。”、“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言,屈宋之遗响,盖得之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訾之者却认为“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诗人论少陵忠君爱国,一饭不忘;而目义山为浪子,以其绮靡华艳,极《玉台》《金楼》之体而已.”直到今天亦复如是:有人恭维他给唐诗在艺术上开辟了新境界;也有人批评他的一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女性诗歌是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女诗人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她们的诗作分三类,即宫廷诗、民间诗和异域诗。通过对汉代女性诗歌的研究,既可以了解汉代众生百态特别是女性的真实生活,又可从中把握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西方最早的接触可追溯至公元前五到四世纪,那时,印度的一个民族把丝绸带到了希腊,那个民族被古希腊人称为塞勒斯(Seres)。尽管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这种接触是间接的,但却是持续不断的。到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时,汉武帝不断往西方派出使节,有时一直把使节派到亚历山大里亚或拜占廷。亚历山大里亚和罗马之间的交通来往也是既通畅又频繁不断。但是罗马人仅对所谓的“塞勒斯人”及其居住地有着模糊的概念,诚如汉朝的  相似文献   

14.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品》是我国诗论史上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专著。对其批评标准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意见。钟嵘的《诗品》以“怨”为核心标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批评理论体系 ,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阐述的。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各方面的理解和要求 ,以及“怨”说在诗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建安诗歌在创作上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安诗歌在创作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题材选择上注重反映时代的苦难,真实地描绘出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巨大的社会灾难,许多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主题表达既有对民生苦难的关注,也有对命运无常、人生苦短的嗟叹,又有对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的价值关怀;其诗歌体式,既有四言、五言,也有六言、七言和杂言,既有古体诗,也有乐府诗,而五言诗占的比例最大;其艺术手法,既有借鉴,也有创新,而创新则是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出追求艺术完美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主要有:1.实现由散文体的五字诗向五言音步的五言诗的转型;2.实现由言志诗向抒情诗的转型;3.其特质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4.五言诗作者的群体写作和相当数量的成熟五言诗作品。秦嘉的五言诗是两汉五言诗中的特例,其中疑点颇多。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应在建安曹魏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至新体的五言诗起来,便又现出一番灿烂的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新体五言诗已达成熟阶段的标志。它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一方面又开了魏晋五言诗的风气,它既有完美的形式,又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堪为五言诗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处在由两汉到魏晋六朝转捩关口诗歌的黄金时代,享有不世之际遇的曹植,可说是时代造就了他的诗;而其天才(?)异,艺术独臻超越,奠定五言诗基石,拓宽后代诗歌道路,则又可说是他开出了诗的新时代。人谓“六代之前莫大乎陈王”,“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或称“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的诗神”,这些都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知识传授和创新为手段,以人类和谐进步为目标的伟大而特殊的实践活动。中国教育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积淀了中国传统教育深厚的哲学文化特质。中国教育传统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将君子人格培育作为根本目标、将道德教育置于核心地位以及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背景使得中国教育价值的建构面临新挑战,为此应将人格培育作为实现当代教育价值的核心选择,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力、影响力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注重以知行合一、兼济天下的教育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受汉代发达的经学影响 ,汉代文士形成了以《诗经》四言体为准则、以诗歌教化作用为目的的审美期待。在这一期待视野的拘囿下 ,汉代文人诗陷入了模仿因循的困境。但随着诗歌革新要求的呼唤 ,张衡的诗歌创作逐渐与汉诗的期待视野拉开了距离 ,最终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五言诗和七言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