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飞钱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中后期以后,两税法的实施扩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而当时的货币制度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货币,因此,钱币不足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它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于是飞钱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飞钱原理”运用的汇兑功能及汇兑信用对宋代变换业务的发展和中国最早的纸币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纸币产生于公元10世纪,比其它国家早二百多年。在正式使用纸币之前,汉武帝(公元前一世纪)时的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唐宪宗(公元合世纪初)时的“飞钱”曾被史学家们公认为纸币的滥觞。“飞钱”类似汇票,是一种兑换的票券。后来真正的兑换券,也带有“飞钱”的性质。兑换券和纸币是由“飞钱”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是由兑换券演变而来,而最早的兑换券是北京四川商人先行使用的。当时四川使用铁钱,一贯重25斤,携带很不方便,于是四川商人便印制了一种纸券叫做“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最初的交子是用楮…  相似文献   

3.
一、私钱泛滥的根源北宋末期(主要是宋徽宗统治时期),由于“旧铜窟消耗,苗脉不兴”,铜产量不足,致使铸钱原料严重缺乏,每年铸钱数量大大下降。然而,自从宋徽宗即位以来,政府的各项财政开支却空前浩大,同时封建统治集团已经极端腐朽,挥金如土。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北宋封建统治者曾经采取了滥发货币掠夺人民的通货膨胀政策。其具体做法有:铸当五、当十大钱,造夹锡钱等劣币、滥印纸币。北  相似文献   

4.
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中唐以降愈演愈烈的钱荒问题,要到明中叶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此前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时方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铜铸币史上三大钱——“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应当搞清它们的铸行史。它们在中国二千多年的铜铸币史上都各有自己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和中华民族繁衍史融为一体,特别是对半两钱的研究更有特殊意义,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的文化是独树一帜的,而中国的文化,又以中国的货币文化影响较大,构成以中国货币文化为主体的东方  相似文献   

6.
宋代特别是南宋为我国货币经济较为发达的时期。实物货币基本上退出了流通领域,铜铁钱、金银币、纸币等都进入了流通领域。铜铁钱的钱制较前代更为完备,专门的纸币管理理论——称提之说也已经形成,金银币被广泛地使用于大额支付、馈赠、借贷等,但终南宋一代,钱荒一直贯穿其中,统治者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但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王茂荫货币改革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货币改革家王茂荫,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国人。他在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吸收了宋朝以来纸币发行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时弊提出了限量发行可兑换的纸币以缓解清代财政困难及通货不足的压力,并相应开创了政府与银号相结合的发行体制,从而推进了中国货币纸币化改革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近代货币改革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其思想的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王茂荫货币改革的思想局限性在于,他认识不到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应具备的条件,即纸币能否取得流通货币地位,主要并不在于兑换与限量发行,而在于政府能否以法保证纸币货币职能的发挥。只要政府能遵循货币的流通规律,调控纸币的发行量适应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流通地位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北宋钱荒的研究往往认为,钱价低于铜价所造成的铜钱的熔化、外流和窖藏等是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但若从北宋时宏观货币供求和微观经济运行来探讨北宋铜钱体系下的物价变动及货币供给问题,会发现单一铜铸币制度是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落后导致铜钱铸造成本高,使得北宋政府自身货币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北宋社会日渐增长的货币需求,则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打破单一铜铸币制度,铸造铁钱、发行纸币和使用贵金属等方式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0.
虚实钱是在唐后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铜钱和实物货币行将退出流通领域时产生的混乱现象。唐后期史籍中大量记载的在两税、盐铁、官俸、和籴、和雇和宫市等领域出现的虚实钱,并非源于一当十、三十的乾元钱,而是源于虚实估。虚估是唐政府在无力限制销钱为铜,无力大量鼓铸铜钱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的经济形势下采取的价格政策。但与唐政府本身愿望相反,它引起了财政及价格上的混乱。唐后期财政上的许多棘手问题的产生(如:两税折纳、盐铁记帐、内外官俸差异、和籴、和雇、宫市弊民等),都以虚实钱为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货币史家告诉我们:中国历代政府实行货币贬值的办法很多,先用减重的办法铸小钱,再用变相减重的办法铸大钱,最后又用纸币来膨胀。用小钱就尽量减轻钱的分量,汉初由十二铢的“半两”、减成三铢的荚钱,只膨胀四倍。王莽的“错刀”大钱,一个便当五千,两个“错刀”就能收买人民手里的黄金一斤、宋代以后用纸币来膨胀通货,伸缩性便无限了。到元末,由于滥发纸币、物价上涨,简直到惊人的程度,我们有必要通过元代货币购买力来探索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弄清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铜钱     
元代的主要法定货币是中统钞与至元钞两种交钞——纸币,只是在至大年间(1308—1311年)和至正年间(1340—1368年)曾铸铜钱,作为法定货币行用。在元代,行用铜钱不过是个暂短的时间。元代铜钱减少发行,是因交钞取代铜钱,没有必要再发行铜钱(这是元朝官府的认识)。铜矿开采减少,缺乏铸造铜钱的原料,也是其原因之一。此外,元朝对中国各朝代的主要货币铜钱,也有不同的看法。据《辍耕录》卷二载: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曾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举措有 :禁用私钱 ,推行折二钱 ;扩大交子流通区域 ;大量发行度牒、官告、公据等有价证券 ;增强白银的货币职能 ;解除铜禁和开放铜钱出口。这些改革虽然并不彻底 ,但它防止了通货膨胀 ,相对稳定了货币流通秩序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成绩还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需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把货币看作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纸币并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只要贵金属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而纸币却在事实上执行着这些职能;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对货币运动的高度理论概括,但这一规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有不适用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一向有白银进步论一说,主张白银能够而且必然取代铜钱,是因为贵金属如金、银的规范性特质更适合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该说认定明代中后期银进钱退是唐宋以来中国货币经济史划时代之发展,即所谓从铜钱经济向白银经济的过渡。明代的钱退其实和白银丰沛与否无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明代基层市场交易对铜钱的庞大需求推动私铸钱的盛行。铜钱因为币面价值低廉,便于作伪,所以私铸就成为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其解决之道是劣币驱逐良币,频繁的货币更新和投机导致钱币信用不高、流通范围狭窄,不同市场之间也因交易媒介不同而出现隔离,这无形中都大大加大了交易成本,严重制约了明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白银进步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重大瑕疵,在实证上也颇成问题。明代白银的流通,实际上是伴随货币供应的大幅滑落。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茂荫纸币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咸丰货币改革中的重要一员,王茂荫的货币思想一直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中国学界长期认为他是一位反对名目论传统的理论金属论者,但实际却不然。王茂荫货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实运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际运作中政府需要一定比率的商品货币储备支持纸币;根据预定的货币法则,纸币和商品货币在一定比率下同时流通。他提倡保持商品储备以坚定纸币持有者对纸币的信心,主张权力机构制定纸币的价值,并需要持币者的信任去支持。而货币信用理论认为虽然货币的价值由货币发行机构(通常是政府)所制定,但需要获得持币者的信任才能成功。实用金属论认为在某一历史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需要商品储备的支持。这些恰恰表明了王茂荫是持货币信用理论的实用金属论者。在未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货币思想传统中,王茂荫是最富于创见的一位思想者。他提倡的将公共货币和私票相结合的规则如被采纳和认真执行,将会使咸丰货币改革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很可能会改写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代货币私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铸是宋代货币经济领域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货币私铸的产生,固然受利益的驱动所致,但封建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也是造成民间私铸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私铸的人员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有普通百姓和铸工,也有官员和地方豪强,并且多以团伙的形式出现.私铸者往往掌握较熟练的铸钱技术,选择在深山僻谷和大江大湖之上,或者直接在官冶附近铸造,使官府防不胜防.他们利用从国家矿冶中偷采来的铜料,或销毁铜钱、铜器,将所得之铜作为部分原料,再混以铅锡等杂质加以铸造,因此质量低劣.私铸的盛行,使流通中劣钱泛滥,造成了货币贬值和社会经济混乱.  相似文献   

19.
王婷 《山西老年》2012,(7):33-33
我们现在通常称纸币为钞票,其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存在“钞票”这一称谓。在货币发展史上,纸币曾被称为交子、会子、关子、交钞、钱引、钞引、和宝钞等,“钞票”作为纸币的通称是晚清才流行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明朝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 ,但政府对通货不能有效管理 ,最终以纸币的贬值与铸币的混乱而告终。这一结果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中主币地位的确立 ;但同时也给明朝的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