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4,(28):18-19
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批复同意《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批复要求,滇中产业聚集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要求,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该项《规划》中,滇中产业聚集区定位6大发展方向,布局“两片两轴八组团”。  相似文献   

2.
张夏力 《决策与信息》2011,(12):181-182
产业聚集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按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支撑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加速河南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本文研究认为,政府作为产业聚集区建设的主体,要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如何在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定位,是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政府行为的依据、动机、目的等,找出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约束性因素,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政府制定产业聚集区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两个带动”的重要作用,在努力做好自身生产经营的同时,建立起以大食业大集团为骨干、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产业(产品)延伸、关联配套、成链集聚发展的新格局,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聚集成长,促进了相关产业成片、成带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军 《经营与管理》2014,(12):64-67
笔者根据资源观、关系租金等理论并结合ICT产业背景企业现状,寻求影响ICT产业企业寻求技术战略合作的因素。据此构建了ICT产业技术战略合作因素分析模型,并对宁波两家ICT产业企业对比分析后发现,互补资源的寻求和关系租金的产生,是企业开展技术战略合作的重要动因,而关系租金的分配机制及制度环境的特性会影响企业的合作意愿,从而决定企业是否开展技术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自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各地在规划“十二五”产业调整和振兴时,普遍都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作为重中之重。8月18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作为新兴起的服务产业发展模式,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笔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总结了产业聚集发展模式的优势,并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对在发展格局中早就提出“青潍一体化”发展的潍坊意味着什么?潍北又是如何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16日上午。记者专访了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起。  相似文献   

8.
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健康、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文章在分析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发展海洋产业采取的战略和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及发展提出战略建议,包括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产业聚集与结构优化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康养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文章结合山西省实际,分析其养老产业的市场供需现状,并对山西省养老产业进行态势分析(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WOT),提出推进“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聚集中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对比分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现状,总结四川省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创新经验和实践,以期为地方政府促进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29):18-19
北京市政府目前正式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共计441.56平方公里。到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5%以上,比2013年提高2.7%。  相似文献   

12.
在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技术人才流向成为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产业聚集理论特别是与人才聚集相关的产业集群理论,借助于集中度,以及基尼系数和excel软件,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学家及工程师的空间分布和聚集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批复同意《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批复要求,滇中产业聚集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要求,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该项《规划》中,滇中产业聚集区定位6大发展方向,布局"两片两轴八组团"。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成立的背景,聚焦宁夏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掣肘,从葡萄酒产业人才供给端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端出发,分析银川市葡萄酒产业链人才供需匹配现状,并提出以产业人才供需匹配为基础的银川市葡萄酒产业人才链建设建议,以期为银川市政府完善产业链人才队伍、酒庄企业精准引育人才提供决策依据,为银川市乃至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0,(13):15-15
最近,河南省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促进产业聚集区发展的10项机制。包括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土地保障、投融资、人才培育引进、区域环评、自主创新、高效管理、社会化服务、自我积累。  相似文献   

16.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是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8-2021年我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财政补贴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省际空间上表现出显著集聚特征;(2)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倒“U”型本地效应;(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直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财政补贴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财政补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邻近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未来应合理制定财政补贴制度,发挥政策协调引导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1,(36):20-21
2011年1月25日.贵阳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贵阳职业教育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按照“立足贵阳、面向贵州、辐射西南”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贵阳职业教育聚集区建设。到2015年.聚集区实现占地面积5000亩.引进入驻职业院校5一1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6万人。到2020年.力争实现聚集区占地面积1000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形成设施配套、专业齐全、人才聚集、环境优美的西南地区重点职教聚集区.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2,(24):20-21
5月10日,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聚集区(以下称“聚集区”)在广东佛山南海区正式启动。目前,包括中国科学院佛山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在内,已吸引20多家企业与机构落户,“一园区四基地”的格局也初步形成。集聚区将通过重点发展环境金融与贸易服务、  相似文献   

19.
《咨询与决策》2013,(12):63-65
机械产业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标志,在同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提升机械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装备制造等六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3]15号)精神,寻求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途径,努力打造“中国机械工业轻机名城”,京山县组织调研专班,对县内机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12,(16):18-19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山东省2012年2月8日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建立一套比较先进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认证市场体系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政府、部门、企业重视实施标准化战略和认证工作的机制;打造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建设一批能够支撑山东省产业升级的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培育一批在不同产业层次和优质产品聚集区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