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影《七月与安生》运用视听语言出色地完成了故事的影像讲述,本文从景别的聚焦叙事、声音的多义叙事、结构的多层叙事三个角度出发,赏析电影中复杂多义的视听叙事要素,以此把握隐藏在视听语言下女性关系的解读、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等影片主题。  相似文献   

2.
张书端 《唐都学刊》2011,27(4):55-58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过一些明显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都市电影中,都市仅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并没有成为影响影片叙事进程的力量;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影片中,都市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力,它在较深层面上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都市本身则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这是由于中国都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都市和都市性的不同想象。  相似文献   

3.
岳晓英 《唐都学刊》2012,28(5):109-113
新世纪以来,两岸三地中国电影女导演的创作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老中青几代电影人纷纷推出自己的新作,成为新世纪中国影坛不可忽视的一股创作力量。在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导演的影片中,两性形象的塑造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女性力量的张扬、女性气质的挥洒与男性形象的令人失望交相辉映,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中国女性自我实现的信心和行动力,她们在不无落寞的独舞中努力绽放仅仅属于女性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在主流商业电影叙事中,女性自动的伟大和深度的谦卑非常普遍.从对主流影像的梳理不难看出,影像叙事在历史的嬗变中,不变的是女性身份和女性命运对主导意识形态的供奉与佐证.以主流商业电影的大作《唐山大地震》为例,影片中一个高度自觉的女性形象和其命运在软化意识形态内核、实现历史、灾难的当代重述上相当有效,这种自觉是对传统历史叙事中以女性命运被动承载家国命运的一种突破,是历史叙事对消费语境的有效适应.在这种历史叙事中,女性意识自觉退避,故而它也意味着女性性别身份走向更深度的谦卑.所以说,在当下主流电影中,真正坚固的主流价值观远未形成,传统意识形态仍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5.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女性,呈现出在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在男权意志操纵下女性的真实生命本相和生存图景。这些小说里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不仅来源于畸形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更来源于男权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对她们的戕害。同时,铁凝对两性关系的悲剧性书写,显现出当下女性生活的真实情境,而这种对爱情神话的颠覆无疑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男性权威话语的冲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6.
正希区柯克是享誉世界的悬念电影大师,作为典型的商业片导演,他执导的作品不仅在票房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被特吕弗、戈达尔等欧洲电影大师奉为圭臬。后世悬念类影片抑或含有悬念因素的其他类型电影,所用的技术手段和叙事手段很多都借鉴了希区柯克的电影。今年是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任凭岁月更迭,在数不尽的电影人向他致敬的同时,他所创造艺术作品依然无人能及。  相似文献   

7.
浅谈《紫颜色》的叙事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借助多种叙事话语策略阐释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无知到自立自强的历程.个人化叙述声音为西丽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展示了黑人女性"声音"的力量,富有诗意和韵律的美国黑人英语颠覆了标准的叙事语言,体现了黑人女性语言的魅力,自由间接引语反映出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成熟.<紫颜色>的叙事话语改变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边缘地位,成为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徐雅宁 《唐都学刊》2011,27(6):71-7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体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第六代"导演是青春电影创作的主力军,在后现代语境下,当代青春电影设法展示了一代电影人对政治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但本真的迷失与缺位是中国青春电影始终无法规避的硬伤,一味将青春影片商业化,淡化了青春电影所拥有的深刻文化意义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0.
正初夏,青岛西海岸新区欢声如潮,6月13日-17日,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的电影代表团、电影艺术家和电影企业代表汇聚青岛西海岸新区,12个上合国家的影片在这里争芳斗艳,影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讲述了感人的真情故事。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青岛,用电影这个"铁盒子大使",拉紧了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邻国,印度不仅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也是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玄奘从印度那烂陀带回的释迦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然而除了《流浪者》《摔跤吧!爸》等为数不多的电影外,多数国人对这个世界电影大国的电影发展历程却不甚了解。近年来,随着阿米尔·汗等一批印度明星主演的影片在中国的口碑"炸裂",叙事流利、歌舞精彩的印度电影频频出现在中国银幕上,勾起人们进一步了解印度电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影片表现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由中国台湾地区延伸向中国大陆,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空间视角;二是出现了时间跨越的现象,经常在电影中将不同的时间年代进行并置,以更加灵活的多重时间视点进行艺术表达;三是以另类女性为主人公的影片明显增多,着重表现边缘女性非常规式的生活状态,揭示她们自我执着的独立人格,呈现其孤独意识和生命体验.上述变化使侯孝贤电影具备了广阔的表现范围、 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文化意识,是对以往创作的发展与有益补充,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生活质感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表现出对国际市场的强烈进取心。除了制作技术、宣传策划、发行放映等国际化之外,叙事的国际化更是迫切需要中国电影思考的问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国际化策略颇具代表性。两部影片都着力呈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国际化语境,都表现出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立场的气魄。前者在叙事上持人道主义的反思姿态,力求思考的深度;后者则完全遵循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以故事性、娱乐性见长,而且更注重展开本土文化符号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两部影片的叙事尝试都将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型是一个在成熟的电影工业语境中生发出来的概念,是一种折射社会、历史观念变迁的文化形式,可将类型电影视为一个由影片制作者、影片和观众构成的三角形关系。本文从本文特征、与观众的关系、社会文化功能三方面论述类型电影的特征。本文认为特征表识是认识类型电影的起点,类型电影是制作者与观众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唐都学刊》2008,24(1):85-88
好莱坞获奖影片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批评的最佳范本,它往往表征了一个时代的某种精神意向和意识形态的隐秘言说,展现了"腹语术"般的询唤和抚慰功能,在银幕上重新建构了现实世界的秩序,激发人们的认同感.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视野对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电影文本所蕴含的复杂意识形态言说.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9):117-121
中世纪女巫艺术形象是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丑陋的女巫,强健的老女巫,还是妖艳的年轻少女,这些形象都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惯常所见丑陋而又可怕的女巫形象体现了男权叙事对女性的丑恶化、妖魔化和欲望化。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男权叙事话语下所塑造的"性异类"。当下流行的女巫文化(如女巫电影)于无形中仍在强化自中世纪而来的男权叙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型电影生产制作的缺失是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本文从(类型电影的生存条件、制作基础、动力资源)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建议建立产业化电影体制,树立完整的类型观念,按照类型电影规律及市场需求拍摄影片,进而形成自己的制作规范,达到一定的总体规模。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主体均具有少数民族身份。面对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返魅"叙事的方式表达少数民族的文化诉求。然而从性别角度观之,两部文本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和叙事策略却迥然有异,小说对推动叙事发展的核心力量——两性关系的把握方式也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纠葛下的性别叙事,透露了文学与社会文化的深刻关联及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4,20(2):71-76
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这个角度分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时刻关注社会现实 ,与观众的审美心态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同步状态 ,采取的是面对观众的叙事策略 ,即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 ,迎合和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及心理欲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力量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在"故乡三部曲"之后的故事影片 《世界》 不仅是他从"地下"转到"地上"的解禁之作,更表明了其电影"世界"地形学的初次裂变.因此,影片名称和创作者的无意识隐意在这里实现了双重的契合.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潮的裹挟下,小武兄妹在乡间小路上无意间踢到的可口可乐易拉罐发展为北京世界公园里的全球微缩景观,《站台》 里反复回乡的公共汽车被世界公园里无法起飞的飞机所取代.一方面是全球景观所营造的宏大神话,另一方面是在合理性剥夺的语境下被遮蔽的空间困境,贾樟柯电影"世界"的裂变成为中国人在转型过程中境况的悖论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