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胜枚举。"小国寡民"是老子想要建立的一种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对于一些不能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解读,只对《老子》原文文本进行解析,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复古的思想,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本文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探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袁青 《中州学刊》2014,(4):124-128
《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相似文献   

3.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俞林波 《船山学刊》2013,(4):121-123
乾隆五十四年(1789)灵岩山馆刊刻了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二十六卷,这是《吕氏春秋》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推出了一个相当精善的整理本,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甚巨。然而,毕沅校本却对当时存在的最早版本元刊《吕氏春秋》绝少采用,不能不说留有遗憾。元至正六年(1346)嘉兴路儒学刊本,是《吕氏春秋》现存最早的版本。如果能充分利用元刊本来重新整理校勘《吕氏春秋》,则必定能推出一个更加精善的整理本。  相似文献   

5.
“小国寡民”是老子建构的理想国度,历来的研究者以机械文明为参照对老子的理想国思想进行研究,认为老子的理想国思想是一种退化论。笔者通过老子思想体系和熵理文明的对比,逻辑性推出老子的理想国思想是熵理文明下的真理,并认为老子以直觉思维方式悟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条可能路径和人类应然的生活状态,为人类的终极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蓝图。  相似文献   

6.
张耀天 《船山学刊》2013,(4):124-126
宋至近代,学者多对《尚书。禹贡》的地理学价值进行分析,但针对《禹贡》文字背后所体现的先秦初民理性思维,并未有太多表述。本文尝试从堪舆学的角度,对《禹贡》中的“导山导水”、“天然生物”及“山水和谐”的基本观念进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人文、经济生活展开论述,论证该文献在中国堪舆思想史中的地位,并深度解析彼时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8.
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具有矛盾性张力的众多母题:爱的沉醉与性的生存力彰显、死亡与生存的挣扎、权力的压制与爱的包容、家庭与民族命运的联系等众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诸问题产生的根源:人性无限的私欲;探究解决中国民族生存的问题与途径。本文从文化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小说《丰乳肥臀》广阔的社会历史思想进行深层剖析。  相似文献   

9.
《离骚》的名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名物和人工名物。屈原在结撰这些名物时,并不是呆板的、随意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灵活的、精心的选择和编排,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意、寄托情思,从而使这些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陶澍是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来自湖南影响全国的经世派重要人物。其经世思想的影响和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集经世实学和经世事功于一身,倡实学、行实政、求实效,成为当时经世派的领袖;第二,从水利、漕运、盐政入手改革,开发两江地区,裕国安民,通商除害,垂百年之利;第三,举新革腐,便民利商,是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者;第四,惩治不法官吏与重用人才并举,成为整治吏治、注重人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王志英 《云梦学刊》2014,(1):129-134
“要不”有多个义项,到目前为止前人对“要不”表示“建议义”的用法还很少涉及。表示“建议义”的“要不”已经虚化为一个话语标记,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到组织和调控功能;在语句中主要起到语篇衔接、间接否定、开启话题和人际互动功能:其生成动因是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生成机制是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问题,有过诸多讨论。本文认为,本原问题从早期的智者讨论开始,经泰勒斯、巴门尼德,最后到亚里士多德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于本体论前后不一的思维转向的认识,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哲学中理性与经验的鸿沟,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研究本体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徐辉 《云梦学刊》2014,(1):95-96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必须以“创新”为前提才能够存在的人为“事物”的话,那么它必定就是“文艺”。换言之,创新、呈现出永恒的新,是文艺的生命之所在。当我们不厌其烦地欣赏服装、道具、程式以及所讲的故事从不变化的“折子戏”时。这一点表达的特别明确。根本地讲.“折子戏”之所以能够在上述一切都不变的情况下,多次让我们留恋忘返,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它永恒地在发散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吸引力:永恒的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社会正从赶超阶段转向创造阶段。与这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阶段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应及时地调整文艺批评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王伟 《船山学刊》2013,(4):55-60
今本《楚辞》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