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3.
陈桐生 《云梦学刊》2006,27(2):33-37
历来治《骚》者都认为楚辞学习《诗经》,这一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20世纪考古成果已对北方文化中心论提出挑战,事实上楚文化早在春秋中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讽谏楚王,因此不能用《诗经》的美刺讽谏理论解说《离骚》;《离骚》列举了一些北方历史文化中的圣君贤臣,这是楚人以天下主人自居的博大气魄的体现;《离骚》的比兴来源于南楚巫文化艺术和战国士文化,“《离骚》之文,依《诗》取兴”说不能成立;最重要的是,楚辞与《诗经》分别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母体,楚辞不是《诗经》的继承,《诗》、《骚》两者是平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史”应该以“文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文学传播史”为参照,而以“研究”为主线。《楚辞学史》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写学术史,不应回避该学科的当代研究进程。强调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史料的丰富性与可靠性,通过全方位的信息载体,提供实证研究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楚辞与楚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楚辞》的上源是复杂、多元的。《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楚辞学的研究规律是:每一种学术派别、研究方法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相联系。任何摆脱时代制约的努力,往往正是时代思潮的反映。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楚简、秦简、汉简、楚帛书帛画、楚国青铜器及铭文的大量发现,这种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的方法很快被楚辞学界所接受和运用,沿袭多年的文献考据之法、义理评论之学,升华为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印证,传统考据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文字、文献、礼制、民俗、民族、考古、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彭丹华 《云梦学刊》2012,33(3):44-47
清初林云铭,评注《楚辞》,著有《楚辞灯》一书。其评注重《史记》,并以屈注《屈》,务求《楚辞》本来面貌。又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大力疏通各篇文理脉络,以求其大旨。另外,其评注也有指摘前人讹误、另辟蹊径之处。林云铭引已为屈原同类,文中多代屈原而言之。其观点虽不能认为确乎无疑,亦自成一说,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9.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11):152-155
在"泛灵论"意识状态下生存的原始先民对以太阳为核心的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崇拜构成了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内容。太阳崇拜是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核心。屈原《天问》之"天式纵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中的"阳离"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及的日中神鸟,其原型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太阳黑子"这种自然界天文现象的幻想性解释。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阳离爰死"神话反映了古代神话英雄的征日行为,寓含了南楚民族先民的太阳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11.
楚辞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描写揭示精神矛盾冲突的戏剧情节;借古代神话和历史人物诉说内心痛苦的抒情方式;怒涛式的语言旋律。其文化渊源,在巫术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无论祭祀自然神灵还是祭祀先祖先宗,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祭品多数以食物为主,包括牛羊牲畜和谷物鱼类;而代表南方文化的《楚辞》则多以祭祀自然神灵为主,祭品选择除了体现出南方地域特点之外,还反映出入类的进步与发展.祭品不仅种类繁多复杂,而且珍贵独特,多以美酒、香草和玉帛为主.  相似文献   

13.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在八十年代关于“屈原否定论”的讨论中,胡适的《读楚辞》被当作“否定论”的代表作受到较多的批评。其实,产生于“五四”时期的《读楚辞》,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被后人视为“屈原否定论”的发难之作,是其负面影响,前人多有论述。本文着重论述了它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正面影响中,最突出的是,打破了两千年来,封建学者不敢触及的经学禁区,批评汉儒以经说骚,把秦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才有的“君臣大义”观念,强加在战国时代的屈原身上,把屈原变成一个“忠臣的代表”、“伦理的箭垛”。这一批评,不要说在“五四”时期的学术界具有震撼作用,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适与其他“屈原否定论”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骆宾王能够在虚浮纤弱的初唐文坛有所突破,创作出颇具“骨气”的诗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创作中对《楚辞》的自觉接受。对《楚辞》的接受,不仅增强了骆宾王诗歌的情感力量,也丰富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6.
卓振英 《云梦学刊》2005,26(5):34-37
在《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的过程中,笔者运用训诂、移情推理、考据、文化历史观照、文本内证、文本外证以及诗人与文本的互证等方法有对楚辞若干疑难问题进行考辩,以辩明是非,寻求新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张鹤 《云梦学刊》2004,25(6):10-12
以韦庄为例,将诗学原典《楚辞》与唐诗比较,探讨诗歌的源流关系。韦庄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表示出深深的凭吊与怀念。韦庄诗歌的创作心态、意象塑造等与《楚辞》都有着渊源关系,也有一定的发展。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发展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正明 《阴山学刊》2004,17(6):124-124
<楚辞解析>是研究楚辞结构的专著,乃古往今来所仅见;其解析楚辞,独辟蹊径,一以诗意为准,不以韵格为虑,而且宁细毋粗,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兰花栽种的历史,各种兰学著作介绍不一,直接影响到《楚辞》的理解。本文分别对”史前”说、“春秋”说、“战国”说、“汉代”说、“晋代”说、“唐代”说予以考述,论定山野栽种始于春秋、庭院栽种始于战国、宫廷栽种始于晋朝、兰场栽种始于唐朝,而《楚辞》之兰分为“兰草”与“幽兰”两种,唯“幽兰”为现代意义上的兰科植物“兰花”。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酷爱屈原《楚辞》 ,主要原因是由于《楚辞》思想艺术价值高 ,毛泽东与屈原的性格和创作风格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