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之间总有落差。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更是一种新闻报道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新闻偏见十分普遍,从而影响了客观报道。记者和媒介组织应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报道原则,避免新闻偏见,实现新闻报道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2.
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隽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2):106-109
“性别偏见”是社会学范畴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对《中国青年报》、《城市早报》、《体坛周报》等报纸的抽样研究分析发现,在体育报道中也存在性别偏见。这种偏见有观赏型偏见、忽略型偏见、玩狎型偏见、侮辱型偏见几种类型。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有:(一)我国体育新闻采编队伍中男性比例极高;(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且男性比例极高。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舆论媒体的普遍关注。而在众多媒介当中,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因本土化、接近性、地域性的特点,其地位及骨干作用更为突出,它更加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推动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笔者结合当今电视媒体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不同层面来探究电视新闻如何做好弱势群体的报道工作,希望可以寻求一条准确而又客观反映弱势群体状况的报道之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业文化的媒介融合报道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一些报社出现了媒介融合报道(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的文化现象。媒介融合报道的核心理念是:由纸媒第一转变到网络第一,取各媒介平台之所长,用音频、视频、照片、文字等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描述。媒介融合报道理论认为: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只有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珊  莫兴伟 《天府新论》2013,(1):97-100
城乡二元式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使农村弱势群体在话语权分配模式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公共平台传播职能,增强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以构建农村弱势群体媒介话语的表达空间,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领域的极化;应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受众进行旨在提高其参与媒介传播的素养的教育,以拓展其政治参与能力,并加快农村弱势群体"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生态视阈下,民生报道以其"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实现了由宣传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在当下普遍传播"中国梦"的环境下,对外传播时应注意将"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共同梦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塑造友善和平的中国国家形象服务,将我国民生报道放到世界媒介生态中进行考量。我国民生报道应朝着内容与形式多样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客观诉求、提升传播价值、防止民生报道的异化以及维持媒介生态视阈报道的平衡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女性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试图为规范大众传媒对性别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引导性别舆论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女性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试图为规范大众传媒对性别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引导性别舆论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遵循商业主义导向下的新闻价值框架和叙事框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将知识分子作为"名人"报道是对知识分子的轻慢,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遵循商业主义导向下的新闻价值框架和叙事框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将知识分子作为"名人"报道是对知识分子的轻慢,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孙琳琳  霍泓  郝燕妮 《理论界》2003,(6):160-161
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平面媒体受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可读性概念之后,各家媒介在加强新闻的深度开发、注重策划、力争报道出独家角度的同时,对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方面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增强文字报道形象性的原因 首先,增强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是新闻报道本身的需要。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报道。而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产品的形象,是该国国家形象在经济领域的折射.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总量、报道侧重点、报道态度等维度进行测量,基本勾勒出2007、2008年<华尔街日报>上中国产品的媒介形象.<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产品的刻画以负面居多,善于通过横向扩大辐射面和纵向延伸时间表来表达其隐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劳动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媒介传播为视角,以<工人日报>劳动关系报相关道为样本,从劳动关系在媒体报道中的地位和媒介话语对企业劳动关系观察的重点两个方面具体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轨迹,挖掘近20年来媒介对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报道.1994~2009年这一时期媒介对劳动关系的相关报道揭示出劳资双方由隶属状态滋生"对抗"心理,到大面积暴发矛盾的历史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方媒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和社会舆情的建构工具,大众传媒理应为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大体平衡、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利益表达作出努力。探讨了西方媒体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利益表达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如运用参与式方法,教穷人学会主动表达;改变报道视角,认真倾听来自弱势群体的声音;在报道策划中注重与社区互动,动员全社会参与等。通过探讨分析,以期为我国媒体如何报道弱势群体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怨恨是消极隐忍的情感体验,弱势群体怨恨情绪的产生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方面。怨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的好坏及攻击性的强弱带来消极影响,并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借鉴情绪的认知理论,将媒介纳入"受众认知-行为反应"模型中,用于解释媒介对弱势群体怨恨情绪的疏导,据此可提出具体的相关疏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纸媒时代的传记性报道,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常常用历史散文般的语言讲述新闻人物的经历、用正面与侧面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用历史背景与生活现实的对比来展示人物的命运等手法再现新闻人物的人生。全媒体时代,曾经作为对抗电子媒体兴起的传记性报道在保持原有写作手法的同时,逐渐适应媒介融合,在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与需求的驱使下,出现了视频化、碎片化和组合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饶浩芸 《学术探索》2012,(11):84-86
本文运用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修·卡茨的传播学名著《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央视新闻频道对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核泄漏事件的直播报道所体现的媒介事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征服、竞赛、加冕三个层面上解析央视报道日本核泄漏事件的直播脚本。  相似文献   

18.
试析西方媒体北京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西方媒体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和误解,质疑、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一边倒,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受到严重的挑衅。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报道视角由质疑、抵制北京奥运会转向肯定和赞扬。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得益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中国新闻媒体有效舆论引导以及知名公关公司的专业支持,这对于今后中国政府和媒体应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经济跃上新台阶的形势下,如何充分认识和搞好对外经济报道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阐发一些关于对外经济报道的思考。观念的裂变:传播控制与对外经济报道传播控制,主要是指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一种社会组织,研究它在社会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研究政府与这些特有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我国,过去,传播控制问题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