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以一生的时光架构、经营山水,山水不仅是诗人表现、渲染气氛的场域,也是他寄托、等待各式各样的生命情境的实现:或是重现家族风范的苑囿;或是释道玄理的证悟道场;或是理想世界(净土)的展现;或是守候赏心的约会场所。但可叹的是这些期望最终却全都落空,然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不平凡与平凡。  相似文献   

2.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翛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云南山水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昕翔 《学术探索》2004,(3):110-114
郭沫若生前曾与云南山水有着不解情缘。他曾在出国归来停留云南之机,几次游览云南山水,留下诸多歌咏云南山水风物的烩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云南山水的无限热恋和由山水激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游历足迹,为云南山水增辉;诗人对云南山水的热情描绘歌赞,丰富了云南山水的艺术形象,使云南山水之美更加丰富多姿,光彩动人。  相似文献   

4.
金谷诗人与兰亭诗人生存状态、精神心态、思想形态的差异,使他们对山水的生态审美情趣、生态审美思维与审美诗风、诗境都发生了变化,从文学生态学角度考察这些变化,可以窥见两晋文人山水生态审美之渐变,这对研究中国山水诗的兴起与发展、山水诗风与诗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把自然界中美的色彩、美的声韵和美的情态和谐地融合一处,具有一种高出于画面的胜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得力于他兼具诗人、画家和乐师的多种艺术才能,因而在创作上得天独厚,自觉吸收、融汇这些姊妹艺术的长处,为山水田园诗开一代风气。  相似文献   

6.
有意识熔山水风光和人生哲理于一炉,炼就一篇篇短小精粹,脍炙人口的山水哲理诗,这可以说既开始于宋也成熟于宋,而苏轼、陆游又堪称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比较一下这对双峰并峙的大诗人的山水哲理诗之异同,也是饶有趣味的事,并多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所谓山水哲理诗,顾名思义,当然可解释成蕴含有哲理的山水诗。但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诗中的山水,理解为哲学定理的形象表现;也不能简单地把诗中透现出的哲理,等同于哲学教科书上的哲学原理。山水哲理诗中的山水,是人性化、个性化了的山水,其中的哲理,也是个人对哲理在特定场合的妙悟和感受。整篇山水哲理诗中活跃着一个灵魂,那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同是一类山水,可以阐发不同的哲理;而同一条哲理,也可以有不同的领悟方式。由此使山水哲理诗呈现出纷纭万状的艺术风貌,使苏、陆的这类诗歌既有共同的基点,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山水诗 ,多数写在永州十年 (80 5— 815 )的流放生活中 ,诗中满含着悲情。形成这种悲情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寻幽探胜、寄情山水于柳宗元实在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的事情 ;二是游览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三是山水染上了深怀幽愤的诗人浓浓的主观感情色彩 ;四是与永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支遁"即色游玄"的般若空观和"模山范水"的诗歌创作影响下,谢灵运形成了"融合玄释,模写山水"的山水审美观;开创了"以山水通于理道"的创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景、情、理交融的艺术个性。通过山水之游,诗人暂时将身心从世俗中解脱,在"即色游玄"的思想引导下,进入一种自由无待的审美状态,在静观物色之美中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戴金波 《船山学刊》2013,(2):147-150
赵东曦随张说贬到岳州之后,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贬谪诗,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一员。在这些贬谪诗中,他积极介绍和描绘岳州著名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自由抒写遭受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的创作乃至唐代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名山文化是诗歌意象的重要来源。庐山是山水结合得最默契的中国名山,又是最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江南名山之一,它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诗人的审美情怀。庐山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庐山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从诗人直觉式思维方式看,它们是心物交感的起点,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而从反省式的运思途径看,它们又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直接对应物,是假象见意的最终依托。这些自然物象或人文形象有的逐渐凝固为一种集体记忆,有的则呈现出历史的层积性,但都被诗人即时的情思激活,充当鲜活的性情载体,由此而成为诗歌意象。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庐山诗歌意象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庐山常作为城市缺陷的理想参照,作为解救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江南地域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不仅是一个生产一捆矛盾的诗人,也是一个被众多矛盾造就的诗人。思想归宿的矛盾、人生态度的矛盾、审美动机的矛盾、审美风格的矛盾是困扰孟浩然的四个主要矛盾。矛盾造就了诗人,没有在一堆矛盾中纠缠不清的孟浩然,就没有作为诗坛妙手的孟浩然,矛盾是孟浩然成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一个不小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经过魏晋的发展,到唐朝进入兴盛时期。山水田园诗笔调清新,刻画细腻,抒发诗人对旖旎山水风光的热爱和陶醉,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眷恋。同时它还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是社会政治、宗教、生活等的反映。研究山水田园诗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山水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马真明 《兰州学刊》2011,(5):207-209
临洮在唐代具有突出的边防意义,唐朝诗人或以其实际经历,或以其想象中的临洮为意象,表达其边塞情怀。"临洮"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或是具体指陈"临洮",或是以"临洮"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与吐蕃接壤的边地。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边地风物之于唐朝诗人的特殊感情,反映出诗人对安定"临洮"对于安定西北、乃至安定大唐的重要意义。文章将通过对唐诗中"临洮"意象的分析,解读唐代的边疆政治走向以及诗人复杂的边塞情怀。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特别是盛唐诗人几乎都有过漫游的经历。他们因其文化精神的冥冥左右 ,在大唐帝国的辽阔版图上风尘仆仆 ,往来穿行 ,饱览祖国山水 ,广交朋友知己 ,认识了社会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净化了心灵 ,提升了人格。可以说 ,漫游是诗人们所读的又一部书 ,是诗人们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人杨慎曾就山水与丹青的欣赏说过一句名言:“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这是一个有关艺术与自然虚实真假关系的美学原则。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究,给了我们许多启迪。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古老的美学原则,作些现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谈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亦即李杜优劣问题,是历史上聚讼纷纭的一桩公案,时至今日,也还是我们古典文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过去历史上有不少文人、诗人,各按本人偏好,或是扬李抑杜,或是扬杜抑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所固有的、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认知工具。运用这一认知隐喻理论审视中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根据其自然意象中源域的特点进行分类,概括出植物隐喻、动物隐喻、山水隐喻和月亮隐喻四类隐喻。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来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从中折射出的苏轼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