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树理 《中州学刊》2005,(5):118-122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等学校缺乏系统规范的公民教育.新时期,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要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增加大学生的公民知识,着重引导大学生确认公民身份;把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把公民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着力训练大学生的公民行为;把公民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健全的主体意识为逻辑基础,以稳固的政治意识为首要内容,以明确的法治意识为重点内容,以高尚的道德意识为目标内容。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领功能,借助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别运用理论灌输、文化启思和实践体悟的形式,塑造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民教育:对大学生尚法理念培育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尚法理念培育的关键,在整个公民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积极公民身份的确定、认同以及公民意识的共识和核心价值的定位是培育大学生尚法理念的最佳途径.尚法理念不同于法律信仰.结合大学生群体特质,通过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同时重视和提高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鼓励社会参与,构建起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从而在大学生中树立尚法理念.  相似文献   

4.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时期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心理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要求的公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公民"是世纪交替之际,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延伸出的新概念.所谓企业公民,就是指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享有经营谋利的权利,同时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的企业.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公民身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实践是企业公民概念的思想前提,而企业公民概念则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伦理是企业公民概念不可或缺的另一维度,是企业公民概念的伦理学说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诚信缺失制约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诚信缺失所体现的大学生自我社会定位的不和谐性、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节性、教育视距的不平衡性以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非理性等思想危机的分析,为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提供明确的思路指导,进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顺利完成社会所赋予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7.
独立于内容的理由是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旨在解释现代社会中法律权威特性的来源。以规则的意义展开论述,结合哈特将游戏规则与法律规则的类比,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好地解释了其将法律规则与其他规则,特别是道德规则相分离的观点,具有非常强的推导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王翠萍 《学术论坛》2012,35(3):198-202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素质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具有整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性启示我们:应整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指导下,整体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制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提高 ;同时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尤其是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结合将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对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占领网络阵地,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现代"公民"意义的诠释引发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新的要求.英国现代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国家公民、全球公民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同时继续保留和倡导传统价值观.现代公民教育对于英国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可以在保持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思想品德课程重建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需要改革与加强 ,改革只重视政治功能忽视人格发展的注入式教育 ,加强适合青年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差异性、主动性的教育。将现在开设的大学生思想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 ,设立包含同样内容的道德与法 ,把道德与守法一致起来。  相似文献   

13.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婚姻问题是涉及每个人的普遍性的问题。婚姻家庭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婚姻家庭决不仅是私人事情,社会通过婚姻道德和法律进行干预。 法律与道德均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则,同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该基础服务。不同的社会制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及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德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及西方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思想进行评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亚萍 《南方论刊》2013,(6):100-103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国家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够、法治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国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基础"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的要求,更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体现。因此,"基础"课教学要切实突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基础"课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社会本位”教育试图改进当前学校教育中弥漫的个人主义、竞争至上、能力至上氛围,试图在学校建构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以合作代替竞争.“新社会本位”突显了自由的意义:在知识教育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求知的自由;在道德教育上,强调没有规则就没有理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规则,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法则的敬畏,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是对此前各种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升华,其以春秋公羊说为根基,以“天人合一”的神权法、“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大一统”的时代需求为核心思想,提出了“德主刑辅”“重其志”“首邪不待成”“爱惜民利”“调均”“无讼”“春秋决狱”等主张。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对我国社会治理和司法审判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社会层面借鉴董仲舒的“德治”思想,加强道德建设,促进“以德治国”;借鉴其“调均”和仁而爱民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借鉴其“大一统”观念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借鉴其“天人合一”观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立法司法层面可从注重判例指导作用、无讼慎刑、减少社会对抗、强化犯罪预防等方面吸收其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