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2,23(2):76-78,107
小说艺术的审美活动既符合文学艺术审美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 ,小说艺术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灵魂、反映社会生活的 ,因而 ,在文学艺术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的融合、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融合、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融合等共性特性之中 ,小说艺术更侧重于有界限性、功利性与超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4.
罗菲 《理论界》2009,(11):148-149
《红楼梦》中的人物用语是很讲究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修辞观浸透了浓厚的伦理意识,即修辞要合礼,又要合义。通过对曹氏修辞伦理观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体认《红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精彩性,有助于深入认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看出时代对于语言修辞的模塑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旦捷 《江淮论坛》2001,(2):102-105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极大地突破了前代悲剧性小说的美学传统 ,具有新的审美观照焦点、新的审美视野和新的处理悲剧成因———经过———结局的模式 ,表明我国的悲剧性小说开始由前代的传统型向《红楼梦》、《儒林外史》式的新型悲剧、悲喜剧小说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娅 《中州学刊》2002,(3):74-76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巨著,两者在许多方面却表现出相近而有别的特征,如两者都是述兴亡之事,但前者侧重于毁灭而后者侧重于幻灭;前者叙述悲剧系沿用西方人格悲剧的套路,属于自灭,而后者叙述悲剧则直承天道盛衰反复周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属于它灭。通过与《百年孤独》的比较,《红楼梦》折射出了它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王玲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9-145,160
本文首次尝试从休闲研究的视角探索《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与休闲学具有一致的终极指向与核心价值,是进行这种探索的理论依据。文章阐述了《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初步揭示了它们所蕴涵的休闲学意义:个体休闲的实现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休闲实现之差异,表明休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与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阶层相适应的休闲方式,既具有变化的时代性,也具其审美的永恒性。从休闲学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能使我们更具体了解这种悲剧精神所体现的对人自身、人的幸福、命运的思考,认识这种思考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人的自由为指向的休闲生活对于人类生活、幸福、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虚幻人物 ,其作用在于表现作品的警梦、警世主旨。设置虚幻人物的写法 ,是《红楼梦》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已谈的不少了。本文想就《史记》中人物的悲剧美与司马迁审美理想的形成谈一些看法。一、关于《史记》中人物的悲剧美。悲剧美是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涉及社会生活和艺术两个领域。在前一个领域,它是一种表现为特殊冲突状...  相似文献   

10.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1.
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李广华《红楼梦》以梦幻始,以梦幻终,用奇特的梦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研究《红楼梦》的梦幻艺术,对于揭示《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审美意蕴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来源。在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2.
王志清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16-120
《闲情赋》对于宫体诗的影响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深刻的.其实,在鲁迅与闻一多的相关论述中,已了然有《闲情赋》对宫体诗直接影响的信息.宫体诗的出现与《闲情赋》具有同样的生态背景,《闲情赋》除了其骈俪而华美的语言形式外,在描写对象、表现内容和情调上,也都适应了宫体诗的胃口和发育.二者最为一致的地方是:追求声色美艳的感官感受,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追求轻艳华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艺术画廊里,赵姨娘是一个不甚被人注意的陪衬人物。近几年来,已有一些文章对赵姨娘的形象特征作了一些探讨,但对她在作品构思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有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赵姨娘在作品中虽然是陪衬人物,但这一人物的塑造对表现主题,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对推动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了解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作品里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多余的小人物,这对于了解《红楼梦》这部杰作的整体构思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 一般地说,陪衬人物的设置,往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赵姨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塑造,也是为着这一目的。红楼一梦,  相似文献   

14.
王怀义 《江海学刊》2022,(1):249-254
《红楼梦》中的兼美思想及其表现形态,是中国文化兼性智慧的体现之一。兼美思想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表现在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为人物描写之方法,兼美指的是不带伦理偏见、尊重人物个性的描写方法;作为叙事架构之方法,兼美则体现为作者将各种原型性的事件模型组合镶嵌以形成叙事之整一性的叙述方法。曹雪芹文化身份的兼性特点,使各种文体、文本、艺术形式相容互通,《红楼梦》文本体现出鲜明的兼性特征,其中尤以诗画交叉叠置之设计最富代表性。作者既努力用各种方法实现兼美理想,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美中不足”的广泛存在,使其兼美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5.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评论《红楼梦》人物尤三姐的悲剧,必然要涉及两种《红楼梦》(脂本与程本)、两个尤三姐(曹雪芹的原作与高鹗的改塑)的问题。文学史家刘大杰早就比较过两个尤三姐的优劣①。近几年来,《红楼梦学刊》与《红楼梦研究集刊》等刊物上,更有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②。本文所论,主要以脂本中的曹雪芹笔下的尤三姐作为依据③,故不再涉及程本中的改塑情况和有关版本对照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动画电影《梁祝》与梁祝民间传说相比较,改编者增加了影片的审美性和趣味性。与戏曲《同窗记》相比较,不足之处是忽略了人物对白的文学性,影响了影片的文化底蕴,如能在人物对白中融入诗、词、歌、赋,影片将更具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轴心,囊括政治、经济、官场、世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人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时至今日热度仍然不减。《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至今仍让人称颂,除了其本身的魅力外,还与作者独特的人物刻画手法是分不开的。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析《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文化家庭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家长与丈夫”形象。认为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